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全國統一命題考試
課程與教學論試卷
(課程代碼00467)
本試卷共5頁,滿分l00分,考試時間l50分鐘。
考生答題注意事項:
1.本卷所有試題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答在試卷上無效,試卷空白處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紙。
2.第一部分為選擇題。必須對應試卷上的題號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的相應代碼涂黑。
3.第二部分為非選擇題。必須注明大、小題號,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簽字筆作答。
4.合理安排答題空間,超出答題區域無效。
第一部分選擇題(共3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l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弼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卡”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被認為是課程作為獨立研究領域誕生標志的著作是
A.《課程》 B.《課程編制的原理》
C.《怎樣編制課程》 D.《兒童與課程》
2.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羅
3.“實踐性課程”的開發方法是
A.觀察 B.審議 C.實踐 D.規定
4.從本質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層價值取向是
A.技術興趣 B.解放興趣 C.實踐興趣 D.價值興趣
5.在教育史上第一個倡導教學論的是德國教育家
A.夸美紐斯 B.盧梭 C.裴斯泰洛齊 D.拉特克
6.標志著理論化、系統化的教學論確立的著作是
A.《大教學論》 B.《普通教育學》
c.《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D.《學記》
8.學習過“平行四邊形”概念的兒童,通過學習“菱形”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條邊一樣長的平行四邊形”,這種學習是奧蘇伯爾所提出的
A.上位學習 B.下位學習
C.并列結合學習 D.總結學習
9.兒童生來就有好奇心,隨著后天經驗的增長,他們越是不斷探索周圍世界、了解周圍世界,越是從中得到滿足,這是奧蘇伯爾所提出的
A.成功驅力 B.自我提高驅力 C.附屬驅力 D.認知驅力
10.下列屬于行為控制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是
A.加涅的教學設計模式
B.布魯納的教學設計模式
C.斯金納的程序教學設計模式
D.奧蘇伯爾的教學設計模式
11.斯金納提出的程序教學的理論基礎是“操作條件反應”和
A.“積極強化” B.“消極強化” C.“實物強化” D.“獎勵強化”
12.“學生將通過陳述而證明已掌握了五個逗號規則的知識,并能在逗號被刪除的句子中正確插入逗號。”這種教學目標的表述屬于
A.行為目標 B.普遍性目標 C.生成性目標 D.表現性目標
13.課程開發以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為基點、強調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的優先性,此種課程觀是
A.兒童中心課程 B.學科中心課程
C.社會中心課程 D.知識中心課程
14.教師向學生作出一定的活動、行動、態度以供學生仿效的教學方法是
A.墨示 B.示范 C.展示 D。疆述
15.在現今,世界各國的教育實踐依然將其作為課程主要內容的是
A.兒童經驗 B.學科知識 C.社會經驗 D。兒童生活
16.以下不屬于課程要素的是
A.概念 B.目標 C.方法 D.價值觀
17.主張從,JL童的鄉土周圍生活及其直觀范圍里去尋求知識的課程屬于
A.學科課程 B.經驗課程 C.分科課程 D.綜合課程
18.提出“教育性教學”思想的教育家是
A.桂威 B.裴斯泰洛齊 C.赫爾巴特D。羅杰斯
18.學生們可以從政治的、經濟的、地理的和歷史的角度探討英國與歐盟關系的問題,這種課程類型屬于
A.學科課程 B.經驗課程 C.分科課程 D.綜合課程
19.“伴隨具體內容的學習而形成的對所學習的內容以及學習過程本身的情感、態度”,被稱為
A.主學習 B.副學習 C.附帶學習 D.相關學習
20.源于同步學習又回歸同步學習的是
A.能力分組 B.提示教學 C.分組學習 D.個別學習
21.當教師按原先的計劃來執行課程變革的時候,課程實施是成功的。這種取向被視為
A.忠實取向 B.適應取向 C.創生取向 D.學生本位取向
22.下列關于帕里斯的課程變革的情境模式的描述,正確的是
A.課程變革是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的組織程序
B.教師的課程實踐總是基于其對特殊情境的知覺而發生變化
C.教學是對所有人都共同的靜態的真理
D.教師是課程知識的接受者
23.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教養過程,而且還是一個教育過程。此處的“教育”指的是
A.知識教育 B.體育教育 C.道德教育 D.勞動教育
24.在課程創生取向的視野中,教學設計的主體是
A.專家 B.教師 C.學生 D.教師和學生
25.被稱為“暗箱式評價”的是
A.效果評價 B.內在評價
C.內部人員評價 D.外部人員評價
26.以“判斷”作為評價本質的是
A.第一代評價 B.第二代評價 C.第三代評價 D.第四代評價
27.本質上受“解放理性”支配的課程評價取向是
A.目標取向的評價 B.過程取向的評價
C.主體取向的評價 D.行為取向的評價
28.課程研究的方法論的未來走勢是
A.量的研究占主導 B.質的研究占主導
C.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整合 D.理論研究占主導
29.下列關于中國課程教材改革走向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我國正探索一種“均權制”的課程管理體制
B.我國確立了“一綱多本”的課程改革方略
C.課程改革就是改教材
D.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要逐步與國際接軌
30·情境教學中,各種事件或聞題是學生要完成的“真實性任務”,通過學生和教師對這些事件或問題的探究,建構出每一個主體對自己的意義。這種教學被稱為
A.隨機訪問教學 B.認知彈性教學
C.支架式教學 D.拋錨式教學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70分)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學術中心課程的內涵與基本特征。
32.簡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內容。
33.簡述綜合課程的涵義及開發策略。
34.簡述課程實施與教學的關系。
35.簡述古巴和林肯提出的“第二代評價”的特點。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l2分。共24分)
36.結合教育發展與改革實踐,試述20世紀70年代以來課程內涵發展的六大趨勢。
37.請結合實例說明隨機訪聞教學的基本環節。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l6分)
38.請閱讀以下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這門課程完全是無組織的,確實是這樣。在任何時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師本人都不知道課堂的下一刻會出現什么,會出現哪些討論課題,會提出哪些問題,會形成什么樣的個人需要、感情和情緒。是羅杰斯先生他自已造就了這樣一種無組織的自由氣氛——如同人們允許彼此為所欲為那般自由。他用一種友好的、輕松的方式與學生(大約25人)一起圍著一張欠桌子坐下,并且說:如果我們表達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紹,那是令人高興的。接踵而來的是一陣緊張的寂靜,沒人說話。最后,為了打破這種沉默,一位學生羞怯地舉起手,發了言。又是一陣令人不快的安靜,然后,又有一位學生舉手。此后,舉手更多了。教炳從沒有催促任何學生發言。……”
(1)材料體現的是哪一種教學設計模式?
(2)這種教學設計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嘗試對這種教學設計模式進行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