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自考組織行為學試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卷”上的相應字母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人的行為可以通過各種措施,包括制度、培訓、教育等消除消極行為,誘導和發揮積極行為,這體現了人的行為的 ( )
A.適應性 B.多樣性 C.動態性 D.可控性
2.組織行為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起始于 ( )
A.心理學 B.人類學 C.社會學 D.倫理學
3.下列價值觀中,最古老的、最簡單的、局限性最大的價值觀是 ( )
A.最大利潤價值觀 B.委托管理價值觀
C.工作生活質量價值觀 D.現實主義價值觀
4.提出事業生涯計劃是一個持續發現的過程的著名心理學家是 ( )
A.海德 B.薛恩 C.安德魯斯 D.霍蘭德
5.組織內部職工個人的工作職業由組織外圍逐步向組織內圈方向變動的事業生涯變動方向屬于 ( )
A.縱向的變動 B.橫向的變動 C.單向的變動 D.向核心的變動
6.群體可以滿足其成員的社交需要,人們往往會在群體成員的相互作用中,感受到滿足,這滿足了個體加入一個群體的 ( )
A.寧青感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尊需要 D.權力需要
7.在群體發展的階段中,群體成員接受了群體的存在,但對群體加給他們的約束,仍然予以抵制的階段是 ( )
A.震蕩階段 B.形成階段
C.規范化階段 D.有所作為階段
8.按照溝通的表現形式來分,溝通可以分為三類,其中人際溝通中最普通的形式是 ( )
A.肢體溝通 B.書面溝通 C.非語言性溝通 D.口頭溝通
9.群體規模能影響群體的整體行為,如果群體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則 ( )
A.大群體比小群體表現得好 B.小群體比大群體表現得好
C.大群體,小群體表現都好 D.大群體,小群體表現都不好
10.人際關系是人們在共同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間的關系,包含經濟、政治、道德、法律、宗教等關系,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關系是 ( )
A.政治關系 B.道德關系 C.宗教關系 D.經濟關系
11.在領導行為方格論中,領導者對工作和人的關心都有高標準的要求,認為員工利益與組織目標是相容的領導類型是 ( )
A.任務式管理 B.鄉村俱樂部式管理
C.貧乏式管理 D.團隊式管理
12.使組織成員團結在一起,形成強大的力量,這體現了組織文化的 ( )
A.目標導向功能 B.激勵功能 C.創新功能 D.凝聚功能
13.命令型群體都是 ( )
A.工作型群體 B.任務型群體
C.學習型群體 D.利益型群體
14.領導的有效性是三種因素的函數,即領導者、被領導者和 ( )
A.環境因素 B.經濟因素 C.政治因素 D.情景因素
15.按照霍蘭德的“個性定向”理論,適合從事沉思型科學研究活動的人屬于 ( )
A.現實操作型 B.調查研究型 C.社會型 D.管理型
16.在處理沖突時,當你的問題微不足道,或還有更緊迫、更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時,應該使用的策略是 ( )
A.運用竟爭B.運用合作 C.運用回避 D.運用折衷
17.按領導的權威基礎,領導者可分為正式領導和 ( )
A.非正式領導 B.工作領導 C.精神領導 D.情緒領導
18.適合從事制造業,善于管理朝陽企業的人群,其氣質類型為 ( )
A.多血質 B.膽汁質 C.枯液質 D.抑郁質
19.在群體發展的階段中,群體結構己經開始充分地發揮作用,并己被群體成員完全接受的階段是 ( )
A.震蕩階段 B.形成階段
C.規范化階段 D.有所作為階段
20.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有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以下屬于環境因素的是 ( )
A.群體的氣氛 B.智力因素 c.情緒的穩定性 D.人際關系
21.組織行為學家戴維斯對組織中的非正式溝通的研究發現其具有的溝通形式或網絡四種,其中最普通的形式是 ( ) A.集束式 B.偶然式 C.流言式 D.單線式
22.動機的形成要經過不同的階段,動機的產生基礎是 ( )
A.目標,B.理想 C.需要 D.金錢
23.組織行為學的多層次相交切性的第三層次是 ( )
A.個體 B.群體 C.組織 D.外部環境
24.組織管理科學中的組織文化理論興起于20世紀 ( )
A. 60年代初 B. 70年代初 C. 80年代初 D. 90年代初
25.以下屬于過程型激勵理論的是 ( )
A.雙因素論 B.期望理論 C.需要層次理論 D.成就需要論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卷”上的相應字母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26.組織行為學的學科性質是 ( )
A.邊緣性B.兩重性 C.應用性D.復雜性E.人文性
27.組織行為學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有 ( )
A.研究程序的公開性
B.收集資料的客觀性
C.觀察和實驗條件的可控性
D.分析方法的系統性
E.所得結論的再現性
28.處理沖突的策略有 ( )
A.運用競爭B.運用合作 C.運用回避 D.運用遷就E.運用折衷
29.任何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均包括 ( )
A.認知B.情感 C.意志 D.信心E.勇氣
30.寶鋼的職代會通過的激勵38條,概括起來為 ( )
A.主體激勵B.關懷激勵 C.榮譽激勵D.榜樣激勵E.支持激勵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群體凝聚力
32.社會知覺
33.麥克里蘭的成就需要理論
34.組織認同感
35.問卷調查法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簡述我國現代組織文化的特征。
37.簡述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的主要內容。
38.簡述個人為什么加入群體。
39.簡述領導威信的作用。
40.簡述組織中人際關系的作用。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什么是組織認同感?試分析組織認同感對組織的作用。
42.試分析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答案•••••••••••••••
三、名詞解釋
31.群體凝聚力:指群體成員之間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體中的程度(2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群體行為的效率和效果(1分)。
32.社會知覺:指主體對社會環境中有關人的知覺(2分),包括對個人、群體和組織特性的知覺(1分)。
33.麥克里蘭的成就需要理論:是麥克里蘭提出的工作激勵理論,認為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的前提下,人的需要主要有成就需要、權力需要、合群需要((1分),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對人的發展和成長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2分)。
34.組織認同感:指員工對其組織認同的程度(2分),包括對組織目標和價值觀的信任和接受,愿意為組織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組織成員資格。
35.問卷調查法:運用經嚴格設計的問題和對問題回答的不同程度的量表(2分),讓被調查者進行紙筆書面回答的調查研究方法。
四、簡答題
36.簡述我國現代組織文化的特征.
答:尋求整體模式;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封閉型思想向開放型過渡:職業道德建設;共同富裕。
37.簡述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的主要內容。
答:赫茲伯格將能夠使人們產生工作滿意感的一類因素稱為激勵因素,將促使人們產生不滿意感的因素稱為保健因素.(3分)此理論的理論要點有三方面:雙因素理論修正了傳統的滿意與不滿意的觀點:認為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滿足都能激勵人們的積極性,只有激勵因素的滿足才能激勵積極性:激勵因素是以工作為核心的,即是在工作進行時就可能調動內在的積極因素.(3分)
38.簡述個人為什么加入群體.
答案要點及評分細則:簡單地說,是因為群體能滿足個人的需要和利益。具體有六個方面的原因: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權力需要、實現目標的需要。
39.簡述領導威信的作用。
答:領導威信決定領導者影響力的強弱:是提高領導效能的重要條件:有利于推進組織變革:有助于融洽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有利于吸引人才。(每答對一點記1分,答全記
40.簡述組織中人際關系的作用。
答案要點及評分細則:組織中的人際關系對組織的工作績效和員工的滿意度都有很影響。首先,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群體凝聚力的基礎((2分):其次,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保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2分);最后,人際關系影響員工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2分)
五、論述題
41什么是組織認同感?試分析組織認同感對組織的作用。
答案要點:
組織認同感:指員工對其組織認同的程度,包括對組織目標和價值觀的信任和接受,愿意為組織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組織成員資格((2分)。
作用有四個方面:第一,有認同感的員工很少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組織認同感與員工的辭職率成反比關系;
第二,有認同感的員工通常表現比較出色;第三,有認同感的員工會堅決支持組織的政策;第四,有認同感的員工把組織當作自己的家,能最充分地發揮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組織績效.
42.試分析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答案要點: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主要論點有三個方面:第一,強調需要對激勵的重要關系即需要的普遍性原理;(2分)
第二,強調需要分為層次,稱階梯式逐級上升,即層次性原理((2分);第三,高層次需要不僅內容比低層次需要廣泛,而且實現的難度愈益增大。
理論的不足:其一,此理論是以唯心的人本主義理論為基礎的((2分).其二,需要層次理論認為需要層次機械地由低向高上升運動,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難以解釋越級上升或由高到低下降的現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