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比較教育試題
課程代碼:0047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漢斯的代表作是( )
A.《比較教育評論》 B.《比較教育:教育的因素與傳統研究》
C.《第七年報告》 D.《比較教育科學的探索》
2.美國國際與比較教育學會的會刊是( )
A.《比較教育評論》 B.《比較教育》
C.《比較》 D.《比較教育研究》
3.美國最早的高等學校是1636年建立的( )
A.耶魯學院 B.女王學院
C.新澤西學院 D.哈佛學院
4.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史密斯—休士法》,規定聯邦政府撥款資助各州大力發展( )
A.學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教師教育 D.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5.英國教育由教會控制走向國家干預始于( )
A.1833年議會通過教育撥款
B.1902年會議通過巴爾福法案
C.1944年設立教育部
D.1902年建立地方教育當局
6.日本軍國主義的國家主義倫理的基礎是1890年的天皇降詔( )
A.《學校令》 B.《教育令》
C.《教育敕語》 D.《學生動員令》
7.在德國,下列哪類中學的畢業文憑就是升入高等學校的資格證明?( )
A.普通中學 B.實科中學
C.完全中學 D.職業中學
8.日本歷史上所謂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 )
A.1971年中央教育審議會發表《關于今后學校教育綜合擴充、整頓的基本對策》
B.1984年中曾根首相設立臨時教育審議會
C.1947年頒布《學校教育法》
D.1872年頒布《學制》
9.俄羅斯基礎普通教育的學制為( )
A.4年 B.5年
C.6年 D.7年
10.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共同特點是( )
A.建立統一的學制 B.普及義務教育
C.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 D.限制學校的辦學自主權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11.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教育改革出現了一些共同的趨勢是( )
A.轉變教育觀念,建立終身教育體系
B.降低課程難度,減輕學業負擔
C.重視普及教育,實現教育民主與平等
D.以教育質量為中心,力求改善教學效果
E.面向世界,加速教育國際化進程
12.日本小學的教育課程由下列哪幾部分組成?( )
A.各學科 B.道德
C.特別活動 D.研究性學習
E.綜合活動
13.德國的中小學教師培養機構有( )
A.大學 B.高等專科學校
C.師范學院 D.文理學院
E.教育學院
14.在英國中小學的全國統一課程中,屬于核心科目的是( )
A.現代外語 B.數學
C.技術 D.科學
E.英語
15.博士學位是美國高等學校授予的最高學位,包括( )
A.職業博士 B.專業博士
C.研究博士 D.應用博士
E.理論博士
16.比較教育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幾個發展階段,包括( )
A.因素分析時代 B.比較時代
C.借鑒時代 D.反省時代
E.社會科學方法時代
17.比較教育研究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包括( )
A.聯系性原則 B.發展性原則
C.本體性原則 D.原創性原則
E.實踐性原則
18.貝雷迪認為,區域研究包括( )
A.描述 B.分析
C.解釋 D.比較
E.并置
19.在國際教育的觀念基礎中,隱藏有文化殖民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危險的是( )
A.國際主義 B.歷史主義
C.世界主義 D.普世主義
E.民族主義
20.1968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的《高等教育改革指導法案》提出的改革大學組織的原則包括
( )
A.職業化 B.學科相通
C.民主參與 D.自治自主
E.現代化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21.生計教育計劃
22.美國的社區學院
23.結構功能主義
24.薩德勒
25.德國的完全中學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20分)
26.(本題6分)比較教育研究中新殖民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27.(本題6分)簡述日本教育行政的特點。
28.(本題8分)20世紀80年代以來法國在初等教育改革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30分)
29.(本題10分)試述20世紀90年代德國強化職業教育的措施。
30.(本題20分)試比較歸納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教育改革中提高教育質量的共同措施。
一、單項選擇題
1、B 2、A 3、D 4、D 5、A 6、C 7、C 8、A 9、B 10、C
二、多項選擇題
11、ACDE 12、ABC 13、AC 14、BDE 15、BC 16、ACE
17、ABCE 18、AC 19、CD 20、BCD
三、名詞解釋
21、1971年美國聯邦教育總署署長西德尼·馬蘭提出“生計教育計劃”,也稱“馬蘭計劃”。該計劃要求以職業生涯為中心,把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結合起來,并把這種教育形式貫徹到小學、中學甚至高等學校的所有年級之中。
22、主要培養職業技術人員和向其它大學三、四年級輸送人才,為學院所在社區的經濟和社會服務,是高等學校中最低的一級。
23、結構功能主義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比較教育領域流動的一種理論,代表人物是卡扎米亞斯、安德森、福斯物和亞當斯,該理論把教育年作社會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擔負著重要的社會功能。結構功能主義對比較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注重對教育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和研究。
24、薩德勒是英國比較教育學家,比較教育發展的“因素分析時代”的先驅,是比較教育的因素分析法的主要創造者。他繼承了比較教育在借鑒時代的務實精神,同時又提出“民族性”的概念和歷史主義思想,開創了比較教育中的歷史主義和因素分析的先河,對20世紀比較教育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5、完全中學就是德國的傳統文科中學,但它已從“精英”學校發展成為向廣大學生傳授最廣泛基礎知識的學校,它也是德國高等學校的預科學校。
四、簡答題
26、(1)新殖民主義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比較教育理論,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卡諾伊、阿爾特巴赫、凱利和法國的黎成魁。(2)該理論認為,雖然二戰結束以來幾乎所有的殖民地國家都已經相繼宣布獨立,但是西方國家仍然通過殘民時代強行輸出給這些邊緣國家的西方學校教育制度、政治體制、社會運行模式、西方語方和西方文化等,繼續維持并強化其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支配權力。
27、(1)日本的教育行政屬于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合作型。(2)中央的教育權力歸文部省掌管。(3)地方教育事務由各都、道、府、縣和下一級的市、盯、村的教育委員會主管。(4)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機構根據有關法律行使自己的權力。
28、(1)實施新教學大綱,廢止課時三分制。(2)取消留級制度,實行彈性學制。(3)調整課程設置,把小學的課程分為3組。(4)在同班或同年級中建立學科同質小組。(5)重新安排學年,調整學習節奏,使學生有足夠的休息時間。(6)推進閱讀計劃。(7)增設外語。
五、論述題
29、(1)經濟界提供良好的職業培訓位置;(2)發展和拓寬職業教育新形式,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3)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增加畢業生職務升遷機會;(4)增強職教與普教的通融性和互補性,認可兩種證書的等值性。(5)提高青年人職業培訓比例,使學習困難的年輕人有機會參加就業前景良好的職業教育與培訓。
30、(1)提出高質量的教育目標;(2)加強基礎知識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訓練。(3)培養批判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4)重視道德教育。(5)重視教育評價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