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試卷
(課程代碼 00456)
一、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一個好的教育實驗應該合理控制的是
A.自變量 B.因變量
C.無關變量 D.相關變量
2.中國古代教育家研究教育主要采用
A.歸納與演繹為主的研究方法 B.觀察與歸納為主的研究方法
C.觀察與演繹為主的研究方法 D.觀察與實證為主的研究方法
3.20世紀初,形成了以實用主義研究方法為主的潮流,其代表人物是
A.赫爾巴特 B.斯賓塞
C.烏申斯基 D.杜威
4.教育研究中,形成與檢驗理論構思的研究方法應該是
A.以定性分析為主
B.以定量分析為主
C.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D.視具體情況,或采取定性分析,或采取定量分析
5.得出研究結果或初步結論后,研究者通過廣泛聽取專家、同行、同事或被研究者本人的意見,力圖多個不同角度分析研究結果,檢查其有效程度,這種檢驗效度的方法稱為
A.檢查法 B.比較法
C.三角互證法 D.反饋法
6.單因素方差分析就是利用方差進行
A.t檢驗 B.F檢驗
C.Z檢驗 D.X2檢驗
7.處理教育科學研究結果時,幾種集中量數中應用最多的是
A.算術平均數 B.幾何平均數
C.中數和眾數 D.加數平均數
8.定性分析主要是對資料進行
A.演繹的邏輯分析 B.歸納的因果分析
C.歸納的邏輯分析 D.演繹的因果分析
9.測量最簡單的數值化形式是
A.定序測量 B.定距測量
C.比率測量 D.定名測量
10.適于對調查對象進行深入訪談的調查類型是
A.抽樣調查 B.個案調查
C.現狀調查 D.發展調查
11.首次提出“實驗教育學”名稱的學者是
A.拉伊 B.梅依曼
C.桑代克 D.高爾頓
12.教育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的基礎是
A.同行專家評價 B.行政部門評價
C.研究者自評 D.研究團體評價
13.半結構式教育觀察研究大多實施于
A.初中 B.高中
C.大學 D.幼兒園
14.把總體的每個觀測單位依次編上號碼并做成簽,多次抽取進行取樣的方法屬于
A.簡單隨機取樣 B.機械抽樣
C.配額抽樣 D.整群隨機取樣
15.將散見于其他書籍中的有關內容搜集編排以反映遺失典籍的梗概被稱為
A.輯佚 B.考證
C.校勘 D.訓詁
二、名詞解釋題 (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16.外部評論: 主要確定資料的真偽或真實性,即“辨偽”和“證真”。它涉及文獻的形式和外表,內容主要是確定作者、成書年代、地點、背景及版本等是否可靠。
17.共變法: 是在其他條件(B,C…….)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某一現象(A)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另一現象(a)也隨之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那么,前一現象就可能是另一現象的原因。這種在事物的變化中分析其因果關系的方法就是共變法。(4分)
18.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 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是已有客觀現實材料及思想理論材料的基礎上,運用各種邏輯和非邏輯的方式進行加工整理,(2分)以理論思維水平的知識形式反映教育客觀規律的一種研究。(2分)
19.內在效度: 反映自變量與因變量的因果聯系的真實程度;(2分)
也就是說,內在效度表明的是因變量的變化在多大程度上來自自變量——有效性。(2分)
20.累積相對次數分布表: (1)是積累次數分布表的一種變型;(1分)
(2)就是在累計次數分布表中,將每一組的累計次數除以這群數據的總次數,從而得到每一組的累計相對次數。(3分)
三、簡答題 (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21.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包括哪些主要環節?
答:(1)選定研究問題。包括文獻資料的檢索,理論構思的形成,制定研究計劃等。(2分)
(2)實施研究并收集資料。包括整理分析數據資料等。(2分)
(3)分析總結。包括對資料事實的認識,擴展修正,形成研究結論,寫出研究報告或論文。(2分)
22.教育實驗研究報告中“討論”與“結論”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答:(1)研究結論呈現的是研究中的客觀事實,它應該是基本肯定的,并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復出現。(2分)
(2)討論是主觀的認識與分析,是研究者將研究的結果引向理論認識和實踐應用的橋梁;(2分)
(3)討論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并圍繞所提出的問題多側面、多維度地加以分析和討論,充分發揮研究者的洞察力和創造力。(2分)
23.全結構式教育觀察有何優缺點?
答:優點:(1)觀察過程嚴密,結果公正、客觀;(2分)
(2)觀察資料系統、科學,并可充分利用數量表述;(1分)
缺點:難以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運用,這是全結構教育觀察的主要缺點。(2分)運用全結構式教育觀察要求觀察者具有相當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技術,實驗室要求的條件比較高。(1分)
24.集中量數和差異量數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是什么?
答:(1)從次數分布表可以看出,分布在各組的大部分數據趨向于中間的某一點,這種向某點集中的趨向叫集中趨勢;(1分)
(2)代表集中趨勢的量數叫集中趨勢;(1分)
(3)分析數據資料僅僅求出集中量數來看集中趨勢,還不能充分說明數據分布的全貌,為此還必須研究它們的離散情況,即研究數據的差異量數;(2分)
(4)差異量數是表示一組數據的差異情況或離散程度的量數,它反映數據分布的離中趨勢。(1分)
(5)集中量數的代表性要由差異量數來表明:差異量數愈大,集中量數的代表性愈小;差異量數愈小,集中量數的代表性愈大。(1分)
四、論述題 (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3分,共26分)
25.試述教育實驗研究的功能及其局限。
答:(1)功能:①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2分)②對所引進的教育理論進行檢驗、變通、改造與發展;(2分)③為發現和揭示新的教育特點和規律提供必要基礎;(2分)④為新的科學理論假說應用于實踐尋求操作程序。(2分)
(2)局限:①教育實驗不可能揭示教育活動的所有規律;(2分)②每個實驗的設計不能離開現有分析手段達到的水平,因此,所采用的測量工具的水平也影響對實驗結果的評價;(2分)③教育實驗的結果往往依賴于具體的條件,有很強的“個性”,無法進行大面積推廣。(1分)
【評分參考】只答要點未能論述,(1)酌情給1——3分,(2)酌情扣1——2分。
26.試述文獻綜述報告的內容要求。
答:(1)就本課題說明查閱文獻資料的目的及研究的問題。(2分)
(2)確定文獻資料的分析范圍、維度和程序。(2分)
(3)說明每一時期該課題研究的重要問題及取得的重要進展;重點闡明該課題范圍內當前研究的重點及特點問題,在一些主要問題上爭論的不同觀點、代表性著作等;在研究方法論層面上對以往的研究進行一定的反思。(7分)
(4)列出主要文獻目錄。(2分)
【評分說明】
若無論述或論述不當,(1)(2)(4)每點扣1分,(3)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