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代碼:00322
課程代碼:0032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原始社會末期軍事民主制時期的最高權力機關是( A )
A.人民大會 B.酋長議事會 C.軍事首長 D.部落長老會
2.春秋時期,各項社會關系變化中,最富有時代意義的是( B )
A.賦稅制度的改革 B.卿大夫的興起 C.井田制的瓦解 D.諸侯霸主地位的確立
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 C )
A.諸侯 B.宰相 C.皇帝 D.中樞官員
4.魏晉南北朝時,南方各政權在蠻族地區建立的帶有內部自治性質的地方行政體制是 ( D )
A.王國 B.僑郡縣 C.安撫州 D.左郡縣
5.隋文帝確定了三省的分工,其中作為“政本之地”的是( D )
A.中書省 B.門下省 C.政事堂 D.尚書省
6.我國歷史上金的統治者是北方少數民族中的( D )
A.維吾爾族 B.蒙古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7.明代宮中設置的與通政司職能相應的機構是( C )
A.翰林院 B司禮監 C.文書房 D.制敕房
8.清政府在今新疆地區實行的特殊行政管理制度是( B )
A.盟旗制度 B.伯克制度 C.土司制度 D.旗民分治制度
9.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按照“三三制”原則組成行政機關的是( B )
A.工農民主政權 B.抗日民主政權 C.人民民主政權 D.社會主義政權
10.1906年,正式下詔“預備立憲”的是( A )
A.慈禧太后 B.慈安太后 C.光緒皇帝 D.宣統皇帝
11.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臨時大總統由( C )
A.各省代表選出 B.國民普選產生 C.臨時參議院選出 D.國民代表大會選出
12.在北洋各派軍閥的爭斗中,打出“法統重光”招牌的是( B )
A.張作霖和孫傳芳 B.曹錕和吳佩孚 C.袁世凱和段祺瑞 D.段祺瑞和馮國璋
13.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統一黨政軍領導的最高權力機關是( A )
A.國防最高委員會 B.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
C.國家軍事委員會 D.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14.南京國民政府的地方行政體制中,區為市、縣以下自治組織,其最高權力機關是( A ) A.區民大會 B.區公所 C.行政委員會 D.監察委員會
15.從形式上看,“憲政時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體制為( D )
A.混合制 B.委員會制 C.總統制 D.責任內閣制
16.中國共產黨對蘇維埃政權的領導主要表現在( B )
A.組織建設上 B.決策問題上 C.選拔官員上 D.法規制定上
17.關于抗日民主政權行政機構設置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B )
A.專員公署即是行政監察專員公署,不是一級政權組織
B.行政公署在法律上屬于一級政權機關,而非邊區政府的代表機關
C.在多數根據地,區公署是縣政府的助理機關
D.縣政府是抗日根據地推行政務的樞紐,對上級政府和縣參議會負責
18.我國少數民族區域建立的第一個民主自治政府是( C )
A.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 B.西藏自治區政府
C.內蒙古自治區政府 D.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政府
19.春秋時期,各主要國家賦稅改革的重點是( D )
A.廢除國人土地的私有權 B.廢除野人土地的私有權
C.承認野人土地的私有權 D.承認國人土地的私有權
20.宋代總理全國軍務的最高機關是( A )
A.樞密院 B.兵部 C.軍機處 D.都督府
21.1928年10月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確定的“全國實行訓政之最高指導機關”是( B ) A.國民政府委員會 B.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 C.中央執行委員會 D.中央監察委員會
22.西周時期,天命觀發生變化,其中之一是直接稱周王為( B )
A.大王 B.天子 C.天帝 D.皇帝
23.唐玄宗時,被稱“內相”且具有草詔權的是( A )
A.翰林學士 B.中書舍人 C.樞密使 D.尚書丞
24.遼代最高軍事機關是( A )
A.樞密院 B.大林牙院 C.都統軍司 D.夷離畢院
25.抗戰前,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的選任機關是( C )
A.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B.國民參政會 C.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D.國民參議會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6.戰國時期各國中央政府官員中屬于中樞官員的有( ABC )
A.國尉 B.柱國 C.御史 D.郎中 E.廷尉
27.隋唐九寺中,與戶部執掌相關的有( BE )
A.光祿寺 B.太府寺 C.鴻臚寺 D.大理寺 E.司農寺
28.根據《訓政綱領》的規定,由國民黨訓練全國國民逐漸行使的政權有( CDE )
A.考試 B.司法 C.罷免 D.創制 E.復決
29.屬于抗戰期間地方縣以下“民意機關”的有( ADE )
A.鄉(鎮)代表會 B.區民大會 C.區民代表大會 D.保民大會 E.甲民大會
30.周天子在全國范圍內擁有的權力有( ABCDE )
A.賞罰權 B.主祭權 C.冊封權 D.軍隊統帥權 E.官吏任免權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三公宰相制
是指漢成帝進一步消弱相勸,改丞相為大司徒、太尉為大司馬、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官,共同擔任相職,分別直接對皇帝負責的相制。
32.行伍
是指隋唐時士卒通過積累軍功而獲得低級武職或勛位,然后再積功升遷為官的制度。隋唐時期尚武,軍功出身者社會地位不低。
33.承宣布政使司
是明太祖設立的三司之一,簡稱布政司。其職責是宣布和執行中央政令、考察官吏、掌握一省田畝與戶口、征收稅賦。
34.盛京改制
盛京(今遼寧)是清的特別行政區,其行政體制具有特殊性。鴉片戰爭后原有的行政體制難以發揮作用,1875年清政府批準對其進行改制。主要是破除滿漢界限和政出多門的情況,是東北地區由軍事統治向民政管理轉變的開始。
35.行憲國大
是指1948年3月至5月,南京政府召開的以選舉總統和副總統為中心議題的“行憲”國民大會。會上蔣介石和李宗仁被選為總統和副總統。頒布《中華民國總統府組織法》,由此正式確定所謂“憲政制度”。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奴隸制時期行政管理的特色有哪些?
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國家制度神權政治色彩最重的時期;
等級君主制國家結構是這一時期行政體制的又一特色;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家”為模式組建“家天下”王朝;
原始民主遺風的殘留。
37.簡述秦漢時期皇權的主要內容。
立法權,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
最高司法權,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審判權,并有大赦權;
最高軍事權;
行政決策中的最后決斷權和對中央、地方官員執行政務情況的考察權。
38.簡述清朝的地方監察體制。
清朝地方監察體制沿襲了明代同一區域多種巡察的方式。
一方面由十五道監察御史按道對地方進行監控,對各級地方官員執行監督;
另一方面,還有一系列地方監察系統,如總督、巡撫、各省按察司及道的監司。
39.工農民主政權創造的行政管理經驗有哪些?
(1)人民通過民主選舉各級代表大會,實行議行合一的制度;
(2)行政機關貫徹精簡和廉潔原則,實行首長職數限額制和供給制;
(3)實行中央和地方適當分權,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4)貫徹任人為賢、德才兼備的干部政策;
(5)實行調查研究、典型試驗、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等工作方法。
40.“百日維新”期間,光緒皇帝實施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1)在行政機構方面,加強變法的決策機構,撤去閑散重疊的衙門;
(2)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舉人才條件,廢除八股,改試策論;
(3)在行政運行方面,提倡上書言事,嚴格辦事規程。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試述魏晉南北朝時期行政決策的程序特點。
這一時期行政體制上既集中又分散的傾向使得行政決策也體現了相應的特點:
一是權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和半傀儡的地位,中央集權的決策方式有所偏離。一方面表現為權臣一般以控制相權的方式逐步剝奪皇帝的決策權;另一方面表現為門閥勢力膨脹后成為對皇帝行政決策權的制約。
二是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決策方式。一方面對于重大事務,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議,最后由皇帝裁決;另一方面,對于一般性政務則多通過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來加以解決。皇帝通過三省之間的層層控制,達到加強君主專制的目的。
42.試述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為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能而采取的改進措施。
(1)在國防最高委員會中設立執行委員會。國防最高委員會作出決議后,即交執行委員負責執行,這保證了決策執行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2)推行行政三聯制。按照行政運行的順序,將工作分作計劃、執行、考核三個階段。國防最高委員會增設設計局和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形成中央設計局管設計,黨政軍原有機關管執行,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管考核的運行系統。
(3)實行分層負責制。國民政府將各機關人員分成若干層級,明確規定各層級的職責權限,使各級人員明確責任,做到職責專一,功過分明,便于考核。這一制度多次提倡,但收獲甚微。
(4)推行幕僚長制。國民政府將機關工作分為政務和事務工作,負責事務工作的長官就是幕僚長。由于幕僚長制與行政長官個人集權制是矛盾的,這就決定了幕僚長制時行時止的命運。
(5)改進公文處理的辦法。國民政府適應戰時需要對公文處理辦法進行了改進。強調文書處理貴在快捷,要求做到“層層節制”,“級級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