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代碼:0032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家天下”局面,正式確立了王位世襲制度的是( B ) 1-18
A.益 B.啟 C.有扈氏 D.舜
2.中國近代史上被稱為“賄選憲法”的是( C ) 12-292
A.《中華民國約法》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中華民國憲法》 D.《欽定憲法大綱》
3.春秋時期,最先設立縣郡的是( B ) 2-39
A.晉國和魏國 B.晉國和楚國 C.齊國和燕國 D.趙國和韓國
4.漢武帝時設立的巡行地方,監督郡國守相的監察官員稱為( B ) 3-56
A.尚書 B.州刺史 C.州牧 D.郡守
5.魏國建國之初,魏文帝接受陳群建議而實行的選官制度是( A ) 4-83
A.九品中正制 B.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三公宰相制
6.隋唐時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職能機構是( B ) 5-90
A.九寺 B.尚書六部 C.五監 D.三公
7.五代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中,最為切實可行的入仕途徑是( D ) 6-113
A.征辟 B.科舉 C.舉薦 D.入幕
8.遼代的政府官員中,林牙大致相當于唐代的( B ) 7-132
A.太傅(于越) B.翰林 C.中書舍人 D.樞密使
9.明代的最高審判機關是( A ) 8-164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廠衛
10.康熙為抗衡議政王會議的影響而設立的機構是( D )9-187
A.翰林院 B.軍機處 C.同文館 D.南書房
1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的中央行政體制為( A ) 下引-217
A.責任內閣制 B.總統制 C.君主立憲制 D.委員會制
12.近代西方列強借以控制清政府的財政并進而影響清政府內政外交的機構是( C ) 10-235
A.咨議局 B.總理衙門 C.總稅務司 D.會議政務處
13.根據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發布的《關于公文程式咨》的規定,公署職員公告一般人民者
稱為( A )11-275
A.示 B.令 C.諭 D.咨
14.依《國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是( A ) 13-2386
A.國民政府主席 B.行政院長 C.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D.國防委員會委員長
15.南京國民政府行政決策的中心是( D )13-327
A.國民政府委員會 B.軍事委員會
C.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D.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
16.抗戰期間,國防最高委員會根據“行政三聯制”原則于1940年冬設立的決策技術系統是 ( C ) 14-347
A.國防參議會 B.國民參政會 C.中央設計局 D.中央
17.“行憲國大”后,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的產生方式為( D ) 15-360
A.由行政院各部會首長推選 B.由總統提名,經考試院同意任命
C.由總統提名,經監察院同意任命 D.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
18.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國家權力機關是( B ) 16-373
A.工農兵代表會議 B.人民委員會 C.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 D.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
19.1941年12月初,中共中央根據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的建議所發出的號召為( D ) 17-393
A.反對浪費 B.自力更生 C.生產自救 D.精兵簡政
20.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中共中央決定在新收復的大城市中成立的過渡性政權組織形式是( B )18-4百多頁
A.軍政委員會 B.軍事管制委員會 C.臨時參議會 D.地方各界代表會議
21.部落聯盟領導集團通過“禪讓制”進行民主推選的是( B ) 1-18
A.氏族首領 B.軍事首長 C.專制君主 D.天子
22.唐朝時,首開以宦官充任“內樞密使”從而在制度上賦予其參政權力之先例的皇帝是 ( C ) 5-90
A.唐玄宗 B.唐太宗 C.唐代宗 D.唐中宗
23.秦漢政府作行政決策時由群臣討論國事以備皇帝決斷的會議形式稱為( C ) 3-62
A.書奏 B.面奏 C.集議 D.商議
24.明代考核官員的機構是( A ) 8-177
A.吏部和都察院 B.吏部和禮部 C.吏部和廠衛 D.廠衛和都察院
25.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史稱( A ) 10-236
A.百日維新 B.預約變法 C.預備立憲 D.君主立憲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6.隋唐時,選拔官員的途徑有( ACD ) 5-102
A.科舉 B.察舉 C.門蔭 D.行伍 E.征辟
27.元代用于招安少數民族首領并允許世襲的官職有( CD ) 7-150
A.猛安 B.大司農司 C.安撫司 D.招討司 E.按察使
28.清朝議政的會議形式有( ABD ) 9-199
A.議政王大臣議 B.九卿議 C.便殿議政 D.閣議 E.臨時朝議
29.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屬于中央直轄市的有( AC DE ) 13-325
A.南京 B.重慶 C.上海 D.青島 E.西安
30.解放戰爭時期,各大區人民政府和一些省政府制定的行政機關辦事制度有( ABC ) 18-411
A.會議制度 B.辦公制度 C.報告制度 D.獎懲制度 E.監察制度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世卿世祿制
世卿世祿制指下級貴族到上級國君朝廷世代為官的制度。世卿是指貴族中到王室充當卿士或到公室充當卿的那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貴族,他們父子之間官職世襲,故稱世卿。世祿是指這些貴族一方面在朝為官,另一方面作為封國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為其俸祿,并世代享用。
32.六部
隋唐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掌人事、財經、文教禮儀、軍事、司法監察和建設等事務,是分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職能部門。
33.保甲制
宋初鄉里之制基本沿襲唐代,王安石變法時行保甲法。十戶為一保,置保長一人;五保為一大保,置大保長一人;十大保為一都保,置正、副都保各一人。
34.超責任內閣
段祺瑞,依憑其軍事實力,并以責任內閣為由,破壞三權鼎立的體制,有意將總理及內閣職權超出《臨時約法》規定的范圍,將內閣凌駕于總統和國會之上,試圖把總統變成自己的傀儡,實現個人獨裁。因此,人稱段內閣為“超責任內閣”。
35.區公署
區公署(或區公所)是縣政府的助理機關,承縣政府指令監導所屬鄉(村)行政,區長、副區長由上級政府任命,對縣政府負責并報告工作。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簡述夏商西周時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跡對君主權力的影響。
(1)盛行于部落制時代的民主制的某些殘留使得諸侯國君和宗室貴族對朝政擁有相當的參與權,制約著王權的發展。
(2) 貴族議事制度的影響,據文獻記載,禹征三苗,啟伐扈氏,盤庚遷殷都曾召集貴族議事。
(3)王權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如商代神權政治盛行,處理政務須事事向上帝請示占卜,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王權的發揮。
37.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對地方行政體制進行調整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的不斷和人口的流動,地方行政體制十分混亂,雖從主體上看基本維護了東漢以來的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體制,但實際上變化頗多。
(1)地方行政管理層次的調整
(2)軍政一體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
(3)特殊行政區的行政體制
(4)基層行政組織
38.簡述明清兩代督撫的區別。
(1)明代督撫在明中期以后雖在地方上逐漸掌握了行政權力,但職權偏重于監察,名義上始終算中央官員,而且省級官員一直是三司長官。
(2)清代督撫則已成為注定的省級地方行政長官,二司成為其注定下屬官員,清朝督撫已是名實兼備的封疆長官,代表皇帝總攬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提督學政主管一省學校、科舉事務,俗稱“學臺”,其辦事衙門稱“學院”,無論本人品秩高低,在充任學政期間,其地位與督撫平行,但重大問題要與督撫商辦。
39.簡述近代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演變的歷程。
近代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的演變,經歷了由清末君主專制到南京臨時政府的民主共和體制,再到北洋軍閥政體,國民黨政府名為共和實為專制的體制,最后終于按照歷史發展的趨勢,走向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共和體制的正確軌道。
40.抗日民主政權的行政執行對于今天的借鑒意義有哪些?
(1)設立政務會議,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證各項行政決策的正確執行;
(2)賦予行政首長以較大的權利,將集體領導與個人負責結合起來;
(3)適當擴大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實行逐級負責制
(4)實施精兵簡政,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能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試述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運動的主要內容及對后世封建國家行政管理的影響。 1-91
通過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運動,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體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系統化。著名的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和秦國的商鞅變法。各國變法運動的實質是用郡縣制為特征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取代宗教等級君主制,其結果對以后歷代封建國家行政管理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用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達到了實現封建君主中央集權的目的。
在郡縣制體制下,郡縣地方長官不是封建,其職位也不能世襲,其所擔任的職務可隨時為國君所免除,因而此時的官員由職務所派生的權利并不是像分封制之下的各級封君那樣具有永恒性。與此同時,郡縣地方長官所掌握的主動行政執行權,決策權則主要收歸中央,這樣國君的意志就可以通過各級地方政府一直貫通到社會的最基層——如此看來,以郡縣制為基礎的封建君主中央集權制下君主權利遠較分封制下的君主權利為大。
(2)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權體制的經濟基礎。
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必然引起土地兼并和庶民分化,這種分化勢必引發激烈的階級斗爭。這樣一種嚴重的斗爭格局需要一個表面凌駕于社會之上維護私有財產秩序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通過這個國家對各種社會加以調節,如對土地兼并的限制和對自耕農經濟的保護,推行“以農為本”、“重農抑商”政策,從而使地主和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保持大協調發展,減緩自耕農破產而淪為流民的過程,降低農民起義爆發的頻率。這些正是中央政府在一定范圍內為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調整生產關系、緩和階級矛盾上所發揮的作用。
(3)變法運動中,各國先后頒布法律,出現依法治民的傾向。
等級君主制舊秩序的解體,自然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寧,勢必要求加強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而以禮制為基礎的習慣法在處理新出現的社會問題方面已顯得無能為力,制定新的成文法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已迫在眉睫,李悝的《法經》,以保護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要內容,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法律的基礎。
(4)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官僚制。
早在春秋時期,在家臣制的基礎上就已產生了官僚制的雛形,世卿世祿制呈現出瓦解趨勢,但世卿世祿制的最終廢除乃是通過戰國各國變法運動而實現的。李里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吳起提出“廢公族疏遠者”,商鞅進一步規定秦公族成員無軍工者取消貴族身邊和官爵。變法運動的核心和焦點在于剝奪舊貴族的特權,廢除世卿世祿制,以便讓那些從庶民中產生的具有卓越能力的新興地主階級代表人物掌握政權。
42.試述工農民主政權行政體制的特點。16-375
工農民主政權是由工農勞苦大眾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政權。與歷史上的其他政權相比,在行政管理體制方面,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第一,采取“議行合一”的管理體制。在中央政府,雖有人民委員會作為最高行政機關,但它是從屬于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和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在地方政府,各級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及其主席團既是議事機關,又是行政機關,完全是按“議行合一”原則組建起來的。實行“議行合一”的管理體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在另一方面又便利人民選出的政權機關及時,有效地開展管理活動,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第二,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民主集中制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工農民主政權的行政體制建設也貫徹了這一原則。
第三,貫徹精簡和效能的原則。為了使蘇維埃政權適合革命戰爭的要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時,十分重視貫徹精簡和效能的原則。其一,精簡行政機構;其二,嚴格編制定員;其三,減少副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