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明確指出:“社會學是指這樣一門學科,即它以解釋的方式來理解社會行動”的學者是 ( )
A.馬克思 B.孔德
C.斯賓塞 D.韋伯
2.“后工業社會論”提出,處于主導地位的是( )
A.科學技術 B.理論知識
C.信息技術 D.專業與技術人員
3.社會同生物一樣也是一個有機體,但社會不是簡單的有機體而是“超有機體”,持這種觀點的社會學者是( )
A.斯賓塞 B.涂爾干
C.韋伯 D.孔德
4.我國把“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改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時間是( )
A.1982年 B.1983年
C.1981年 D.1984年
5.在美國社會學發展史上,對世界社會學發展最具影響力的,首推( )
A.哥倫比亞學派 B.芝加哥學派
C.哈佛學派 D.牛津學派
6.社會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后,始終是以社會調查研究所取得的經驗知識作為學科發展基礎的,這是社會學的( )
A.整體性特征 B.綜合性特征
C.實證性特征 D.應用性特征
7.個人地位獲得模式強調對獲得新職業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素是( )
A.父親的職業 B.本人第一個職業
C.現職業 D.本人受教育水平
8.兩種文化之間互相溝通、采借、沖突與融合的過程,被稱為( )
A.文化交流 B.文化濡化
C.文化交往 D.文化比較
9.各種文化集叢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們在功能上互相聯系、互相依存而構成一個特殊的文化整體,這個文化整體就是( )
A.文化特性 B.文化模式
C.文化結構 D.文化特質
10.“吃飯不是文化,吃什么、怎樣吃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 )
A.創造性 B.習得性
C.共享性 D.累積性
11.不同群體針對稀有資源的斗爭稱( )
A.合作 B.交換
C.競爭 D.沖突
12.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被人們普遍遵守的行為模式,是( )
A.習俗 B.道德
C.法律 D.宗教
13.相距365厘米以上的距離,是( )
A.親密距離 B.個人距離
C.社會距離 D.公眾距離
14.職業學校教育屬于( )
A.基本社會化 B.再社會化
C.重新社會化 D.反向社會化
15.初級群體的規模一般在( )
A.0—10人 B.0—20人
C.0—30人 D.0—40人
16.被視為克服“市場失靈”最有效機制的社會組織是( )
A.股份制公司 B.公共部門
C.政府 D.第三部門
17.第三部門組織與私人組織的最根本的區別在于( )
A.利潤最大化 B.非營利性
C.提供公共物品 D.有組織性
18.教育制度的潛功能表現之一是( )
A.社會化 B.縮小收入差距
C.文憑功能 D.社會選擇
19.城市化的基本動力是( )
A.工業化 B.經濟發展
C.農業發展 D.服務業發展
20.屬于人群類別的是( )
A.消費者協會 B.看熱鬧的人群
C.工會組織的旅游團 D.訓練的軍隊士兵
21.社區的首要功能是( )
A.社會化 B.社會保障
C.社會控制 D.經濟生活
22.認為社會分層是社會不平等的體現,是社會運行過程的需要,這是社會分層理論流派中的( )
A.進化論 B.沖突論
C.功能論 D.交換論
23.“組織平衡理論”認為,組織的存在和成功取決于兩個因素之間的平衡關系,即( )
A.組織目標與成員需要 B.組織與環境
C.組織成員的貢獻與滿足 D.組織制度與社會文化
24.社會制度起源于( )
A.民俗民德 B.立法的制度
C.人類的需要 D.統治者的需要
25.拒絕社會提供的目標,但仍然以符合社會規范的手段行事,這種偏差行為是( )
A.形式主義 B.退縮主義
C.創新 D.反叛
26.城市有別于鄉村的根本特征是( )
A.工業化水平高 B.精神生活豐富
C.人口集中度高 D.全面的有機組合
27.李某原是某機械廠廠長,后調到同級的公司當經理,李某完成的社會流動是( )
A.自由流動 B.垂直流動
C.水平流動 D.代際流動
28.“水不是文化,自來水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 )
A.創造性 B.習得性
C.共享性 D.累積性
29.亞國家組織或秘密團體對非戰斗目標發起的有預謀、有政治目的的,通常故意影響視聽的暴力行為,稱之為( )
A.暴亂 B.暴動
C.騷亂 D.恐怖主義
30.組織與初級群體最顯著的區別是( )
A.正式而比較明確的規定 B.對其成員有明確的角色規定
C.有一定的權威體系 D.組織規模比較大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刑法這一社會控制方式屬于( )
A.宏觀控制 B.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消極性控制
E.法律控制
32.社會學創立的歷史條件有( )
A.社會變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學發展的推動
C.社會經驗研究的積累 D.階級斗爭的需要
E.解決社會問題的需要
33.影響社會變遷的因素有( )
A.社會物質需要和利益沖突 B.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C.意識形態的改變 D.自然災害
E.環境破壞
34.社會現代化包括( )
A.工業化 B.城市化
C.民主化 D.社會結構分化
E.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35.從身分到契約的轉變,其實質是( )
A.人的解放 B.法治取代人治
C.自由流動取代身分限制 D.用先賦資格取代自致資格
E.文明程度提高的一個標志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社會風險
37.社區發展
38.社會結構
39.社會
40.江村經濟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41.簡述家庭結構的類型。
42.簡述現代化的特征。
43.簡述偏差行為的負功能。
44.簡述社區的構成要素。
45.簡述階級、階層和社會分層的含義。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闡述社會學的功能。
47.聯系實際闡述社會網絡的涵義、特征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