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全國統一命題考試
心理學 試卷 (課程代碼0003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上課的時候,聽著聽著就走神了,腦子不知道飛到哪里去了,可能還想著昨天晚上看的一部電視劇,這種意識狀態稱為( C )2-23
A.可控制的意識狀態
B.自動化的意識狀態
C.白日夢狀態
D.睡眠狀態
2、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在( D )1-5
A.18世紀末
B.20世紀初
C.20世紀中葉
D.19世紀末
3、信息的呈現順序會對社會認知產生影響,先呈現的信息比后呈現的信息有更大的影響作用,這說明社會認知信息整合過程出現( B )3-75
A.近因效應
B.首因效應
C.暈輪效應
D.整體效應
4、描述心理量與物理量之間關系的概念是( A )3-45
A.感受性
B.感覺
C.皮膚覺
D.距離感
5、物體的形狀不因為它在視網膜上投影的變化而變化,這反映知覺的( B )3-65
A.選擇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體性
6、艾賓浩斯研究遺忘的方法是( D )4-92
A.學習法
B.重復法
C.干擾法
D.節省法
7、從一組具體事物經過分析綜合得出一般規律的思維活動叫做( A )5-112
A.歸納推理
B.演繹推理
C.線性推理
D.三段論推理
8、醫生根據病人的體溫、血壓、心電圖等檢查資料確認病患,這種思維特性是( A )5-106
A.間接性
B.概括性
C.預見性
D.抽象性
9、研究表明,全人口的智力水平的分布形式可以描繪成( C )6-133
A.斜線
B.U型曲線
C.兩頭小、中間大的正態曲線
D.雙曲線
10、提出多元智力理論的心理學家是( D )6-139
A.斯皮爾曼
B.卡特爾
C.斯騰伯格
D.加德納
11、人們遭遇地震、火災等突發事件時產生的情緒體驗稱為( C )7-178
A.心境
B.激情
C.應激
D.感情
12、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分為由低級到高級的五個層次,其最高層次是( D )7-174
A.尊重的需要
B.審美的需要
C.認知的需要
D.自我實現的需要
13、魯迅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話說明了人格的( C )8-186
A.獨特性
B.穩定性
C.復雜性
D.功能性
14、當人對不同事物產生不同的態度時,在他的內心世界中產生肯定或不定的體驗。這屬于性格的( D )8-194
A.態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理智特征
D.情緒特征
15、當個體傾向于依從所處的群體狀態,喪失了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甚至會表現出通常狀態下不會表現出的行為,這種現象是( C )9-239
A.社會助長
B.社會干擾
C.去個體化
D.社會惰化
16、在人際溝通中傳遞給目標接受者的觀念和情感是( B )9-222
A.信息源
B.信息
C.通道
D.反饋
17、在社會生活中,有的人會體驗到突然、強烈、不斷出現的并且常常是無法預測的焦慮行為的襲擊,這種焦慮屬于( A )10-272
A.恐慌障礙
B.恐懼癥
C.廣泛性焦慮障礙
D.創傷后應激癥
18、有的學生不能接受教師的批評建議,反而在背后給教師起外號,這種挫折反應是( B )10-266
A.否認
B.攻擊行為
C.反向
D.退行
19、個體在通向目標的過程中遇到難以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目標不能達到、需要無法滿足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的情緒反應是( D )10-265
A.壓力
B.焦慮
C.恐懼
D.挫折
20、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具體運算階段的年齡范圍是( C )11-296
A.0-2歲
B.2-7歲
C.7-12歲
D.12-14歲
二、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21、想象5-121
答:
想象是指對頭腦中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22、社會知覺3-72
答:
社會知覺是指個人在社會環境中對他人(個體或群體)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或意向(社會特征或社會現象)做出推測判斷的過程。
23、注意2-25
答:
注意是指心理活動或意識在某一刻所處狀態,表現為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
24、群體規范9-234
答:
群體規范是指為了保證目標的實現,每個群體成員都必須嚴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為的準則。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25、簡述皮亞杰兒童道德品質發展階段的理論。11-300
答:
皮亞杰把兒童的道德品質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自我中心階段(2~5歲)。
該階段的兒童不顧規定,按照自己的想像去執行規則。即規則對于他來說還不具有約束力。在這個階段,兒童還不能將主體與客體相分離,還不能將自己與外界環境相區別。
(2)第二階段:權威階段(6~7、8歲)。
在這個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望,其特點有兩個: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權威者或年齡較大的人。二是對規則本身的尊敬和順從,即把人們規定的準則看成是固定的、不可改變的。
(3)第三階段:可逆性階段(8~10歲)。
這一階段的突出特點是兒童的思維進入了具體運算階段,也就是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特點。他們認識到了基于遵從的新的道德關系,從而導致了一定程度的自律。這一階段的兒童已不把準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
(4)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0~12歲)。
公正感和正義感是繼可逆性階段之后發展起來的,它是互敬和互惠的一個重要產物。這種公正感一般是從拋棄父母的意見的過程中獲得的。兒童從這個過程中使得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從權威性和遵從過渡到了平等性。
26、簡述非言語溝通的類型。9-224
答:
非言語溝通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表情
人們通過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也通過表情理解和判斷他人的情感和態度,學會辨認表情所流露
的真情實感,是人類社會化過程的主要內容。
(2)眼行為
眼行為被認為是表達情感信息的重要方式。眼行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勸說、調節和表達情感。
(3)身體語言或身體動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采用身體姿勢或身體動作來與別人交流信息,傳達情感。
(4)服飾
我們從服裝的質地、款式、新舊上往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經濟條件、職業線索和審美品位等,這說明服飾也在為溝通者傳達著信息,也可以起到交流的作用。
(5)講話風格
有聲語言包括許多社會符號,它在溝通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告訴我們在什么背景下什么人在對什么人說什么。
(6)人際空間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是表露人際關系的“語言”,也能傳遞大量的情感信息。
27、簡述動機的功能。7-163
答:
動機具有以下幾種功能:
(1)激活功能
動機會推動人們產生某種活動,使個體由靜止狀態轉化為活動狀態。在動機的驅使下,個體會產生某種行為,并且維持一定的行為強度。
(2)指向功能
動機使個體進入活動狀態之后,還能指引個體的行為指向一定的方向。
(3)調節與維持功能
動機會決定行為的強度,動機愈強烈,行為也隨之愈強烈。
28、簡述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區別和聯系。6-130
答:
(1)一般能力是指大多數活動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2)特殊能力是指某項專門活動所必需的能力,只在特殊活動領域內發生作用。
(3)一般能力是各種特殊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特殊能力的發展同時也會促進一般能力的發展。
29、簡述時間知覺的影響因素。3-71
答:
(1)感覺通道的性質。
(2)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與性質。
(3)個人的興趣情緒。
30、簡述學習心理學的意義和作用。1-18
答:
(1)認識內外世界。
(2)調整和控制行為。
(3)直接應用在實際工作上。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32小題任選1題,2題均答者,以前1小題計分,8分。第33小題必答,10分。共18分)
31、試論述學習的內涵。4-98
答:
(1)學習是一種適應活動,個體要生存,必須通過學習適應環境的變化,與環境保持動態平衡。
(2)學習是通過相應的行為變化得以實現的,這種變化是相對持久的。
(3)學習是通過主客觀相互作用,在主體頭腦內積累經驗,構建心理結構,以積極適應環境的過程,可以通過行為或者行為潛能的持久變化而有所表現。
32、舉例說明思維的種類。5-107
答:
根據不同的標準,研究者把思維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具有以下幾種:
(1)根據思維過程所憑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維劃分為直覺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
(2)根據思維活動探索目標的不同方向,可以把思維劃分為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
(3)常規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33、試論述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擇其中一點舉例說明)。8-199
答:
(1)遺傳因素
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征上,遺傳因素較為重要;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緊密的特征上,后天環境因素更重要。在個體發展過程中,人格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影響人格的發展方向及難易。雙生子的研究被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是研究人格遺傳因素的最好方法。
(2)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員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而這種相似性又具有一個維系社會穩定的功能。這種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個人正好穩穩地“嵌入”整個文化形態里。社會文化對人格的影響力因文化而異,這要看社會對文化的要求是否嚴格,越嚴格,其影響力就越大。社會文化具有對人格的塑造功能,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教養方式一般為三類:權威型教養方式、放縱型教養方式、民主型教養方式,不同的教養方式造就了某些人格特征。
家庭是社會文化的媒介,它對人格具有強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養方式的恰當性,會直接決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無意地影響和塑造著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會遺傳性”。
(4)早期童年經驗
人格發展的確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輻的童年有利于兒童向健康人格發展,不幸的童年也會引發兒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溺愛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點,逆境也可磨煉出孩子堅強的性格。對于正常人來說,隨年齡的增長、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響會逐漸縮小、減弱,其效果不會永久不衰。
(5)自然物理因素
不同的生存環境影響人格的形成。關于自然物理環境對人格的影響作用,心理學家認為自然環境對人格不起決定性影響作用,更多地表現為一時性影響;自然物理環境對特定行為具有一定的解釋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環境中,人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