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其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解決的是( A )
A.舉什么旗的問題
B.走什么道路、實現什么目標的問題
C.應當遵循什么樣的行為規范的問題
D.應當具備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的問題
2.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下列關于理想的認識中,正確的是( D )
A.理想是憑空產生的 B.理想是對現實生活的認同
C.追求理想并非人類特有的現象 D.理想與臆想和空想有著根本的區別
3.由于成長環境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人們會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即使同一個人,也會形成關于社會生活不同方面的許多理想信念。這說明理想信念具有( B )
A.時代性 B.多樣性 C.共同性 D.階級性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有著內在的聯系。它們是( C )
A.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關系 B.生活理想與道德理想的關系
C.階段性理想與最終理想的關系 D.科學理想與非科學理想的關系
5.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內涵。在我國
現階段,愛國主義的主題是( D )
A.弘揚和培育時代精神 B.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
C.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D.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6.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的團結統一、愛護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B )
A.社會主義 B.愛國主義 C.個人主義 D.集體主義
7.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祖國還不富裕的時候,不妄自菲薄;在強國大國的壓力面前,不奴顏婢膝;面對金錢地位的誘惑,不做喪失國格人格的事情;面對侵略者的武力威脅,不屈膝投降。這種堅決維護本民族榮譽和尊嚴的強烈感情,稱為( C )
A.民族團結 B.民族自強 C.民族自尊 D.民族自治
8.在國內外形勢深刻變化和科技革命深入發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宗旨是人民安全,根本是( B )
A.信息安全 B.政治安全 C.文化安全 D.生態安全
9.人生觀主要通過人生目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出來。其中,人生目的回答的是 ( A )
A.人為什么活著 B.人應該怎樣對待生活
C.什么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D.怎樣協調個人與他人的關系
10.一個健康的人,不僅要有健康的生理,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做到身心健康。下列選項中,體現了心理健康的是( B )
A.自我評價過高 B.善于與別人相處
C.擁有強健的體魄 D.經常處于焦慮狀態
11.人類社會需要道德,也產生和發展了道德。下列關于道德起源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道德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 D )
B.道德是動物合群感和社會本能的簡單延續
C.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種良知和善良意志
D.道德產生于人類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
12.道德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際活動,協調人們之間的關系,這是道德的( C )
A.激勵功能 B.認識功能 C.調節功能 D.懲治功能
13.《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內容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和( C )
A.誠實守信 B.艱苦樸素 C.敬業奉獻 D.愛崗好學
14.乘車、登機、坐船時主動購票,自覺排隊;出行時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不闖紅燈;在圖書館、影劇院不抽煙,不喧嘩吵鬧。這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當遵循的( A )
A.社會公德 B.職業道德 C.環境道德 D.傳統道德
15.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樹立為社會、為他人作奉獻的職業精神。這是職業道德基本要求中( D )
A.辦事公道的要求 B.服務群眾的要求 C.愛崗敬業的要求 D.奉獻社會的要求
16.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對于完善人的道德品質來說,這主要強調的是( C )
A.省察克治的重要性 B.慎獨自律的重要性
C. 陶冶情操的重要性 D. 學思明理的重要性
17.存在于人們意識之中,引導人們進行法治實踐的相關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思想認識的總稱是( D )
A. 法律意識 B.法律思維 C.法治文化 D.法治理念
18.下列選項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的是( C )
A.依法治國 B.執法為民 C.公平正義 D.服務大局
19.法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的為人們提供既定行為模式,從而引導人們在法律范圍內活
動的作用,是法的( A )
A. 指引作用 B.評價作用 C.教育作用 D.預測作用
20.根據解釋主體和解釋效力的不同,法律解釋可以分為正式解釋和非正式解釋,下列屬于
非正式解釋的是( D )
A.立法解釋 B.司法解釋 C.行政解釋 D.學理解釋
21.法律規范規定的,不依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是( B )
A.法律責任 B.法律事件 C.法律行為 D.法律后果
22.對散見于不同規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同屬于某一類的法律規范進行審查、修改和補充的
立法活動是( B )
A.法律匯編 B. 法律編纂 C.法律解釋 D.法律清理
23.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
律規范的總稱是( A )
A.民法 B.商法 C.經濟法 D.社會法
24.根據我國《繼承法》規定,下列選項中屬于第二順序繼承人的是( D )
A.配偶 B.子女 C.父母 D.兄弟姐妹
25.下列選項中,體現了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危害的社會利益,并決定了犯罪行為( A )
性質的是
A.犯罪客體 B.犯罪主體 C.犯罪客觀方面 D.犯罪主觀方面
二、簡答題 (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請在答題卡上作答。
26.簡述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答:理想與現實是一對矛盾,它們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它們是對立的。比如理想是主觀的,現實是客觀的;理想是完美的,現實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來的,現實是當下的,等等。另一方面,它們又是統一的。現實中孕育著理想,形成著理想,包含著理想實現的條件和因素。理想來源于現實,包含著現實的因素,并且將來會變成新的現實。因此,不僅要看到理想與現實矛盾沖突的一面,還要看到它們相一致的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關系,不因為現實中遇到這一矛盾而產生偏頗的思想認識和態度。
27.簡述愛國主義的含義和基本內容。
答:愛國主義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熱愛、忠誠和報效自己祖國的一種
感情、思想和行為。它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的統一。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是鼓舞
和凝聚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最基本的內容是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熱愛故土山河是愛國主義的首要表現。熱愛骨肉同胞是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熱愛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熱愛自己的國家是愛國主義的必然政治要求。
28. 簡述家庭美德的主要內容。
答:(1)尊老愛幼。尊老愛幼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尊敬、照顧和贍養老人,撫養、熱愛和教育子女。(2)男女平等。男女平等要求在家庭生活中男女享有平等的地位、權利和尊嚴。(3)夫妻和睦。夫妻和睦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互敬、互愛、互助、互信、互諒。(4)勤儉持家。勤儉持家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勤奮勞作,節約儉樸,合理持家。(5)鄰里團結。鄰里團結要求在家庭生活中與鄰里之間友好往來、互相幫助、和睦相處。
29. 簡述法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制定和認可是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制定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通過立法活動產生新的規范;認可是指國家對既存的行為規范予以承認,賦予其法律效力。
第二,法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行為規范。從表面看,法反映的是國家意志,但實質主要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統治階級總是將自己的意志通過立法上升為國家意志。但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的意志,一般并不是統治階級內部某個黨派、某個集團或者某個人的個別意志,也不是這些個別意志的簡單相加,而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共同意志。
第三,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有多種,除了法律規范,還有道德規范、宗教規范和紀律規范等。與道德規范、宗教規范和紀律規范不同,法律的實施是以國家強制力來保證的。
30.簡述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
答:(1)人民主權原則。人民主權,即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歸人民所有。
(2)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一般說來,人權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按
其本質和尊嚴享有或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
(3)民主集中制原則。我國憲法規定“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4)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我國憲法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
(5)堅持黨的領導原則。憲法明確規定了黨的領導地位,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事業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
三、論述題 (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l0分,共20分)
考生任選其中2題作答,如果考生回答的題目超過2題,只按考生回答題目的前2題計分。請在答題卡上作答。
31.什么是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聯系實際論述在創造社會價值中實現自我價值。
答:在生活實踐中,人生價值內在地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人生的自我價值,二是人生的社會價值。人生的自我價值是指個體的人生活動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一般說來,一個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所達到的自我滿足、自我完善的程度越高,他實現的自我價值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人生的社會價值是指個體的人生活動對他人、社會所具有的價值,主要表現個體對他人、社會所做的貢獻。一般說來,一個人的貢獻越大,他實現的社會價值就越高。
社會價值的創造過程與自我價值的實現過程是統一的。只有當一個人憑著自己的品德、知識、能力、體魄等素質,為社會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創造了社會價值,滿足了社會需要,才能從社會那里得到滿足和尊重。這些反映到自我意識里,必然是對自己的肯定性體驗,即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感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所以,人生的自我價值必須與社會價值相結合,并通過社會價值表現出來。創造社會價值是因,實現自我價值是果,不創造社會價值,就無從實現自我價值。
32.習近平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
益彰。”聯系實際論述為什么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
答: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
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目標的原則之一。我國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支持。
(1)社會主義道德與社會主義法律的內容相互滲透,相互聯系。道德的內容主要存在于人們的道德意識中,表現于人們的言行上;法律是國家意志的統一體現,有嚴密的邏輯體系,且不論是成文法還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道德和法律又相互滲透,有內容上的部分重合。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道德為制定法律提供根據,又導向更高層次的要求。
(2)社會主義道德與社會主義法律的作用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社會規范體系中,道德與法律是兩種不同屬性的行為規范,在調節領域、調節方式、調節目標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社會秩序、調節人們思想行為和協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道德主要靠人民內心的道德信念和修養來維護,法律要靠國家強制力來推行。道德調節的廣泛性,使之能滲透到法律不作為的范圍。二者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共同為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服務。
(3)社會主義德治和社會主義法治二者結合,相得益彰。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
說,法治以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道德說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制度前提,同時又是弘揚社會主義道德的可靠保障。社會主義德治既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精神支柱,又是重要補充。只有把法治和德治二者結合起來,使“依法治國”不斷完善,使“以德治國”深入人心,才能使人們不失去正確的目標并有正確的行為規范。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使道德和法律在內容上相互銜接、相互協調,在作用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既發揮好法律的規范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又要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
33.論述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
答:(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因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必須做到“三統一”和“四善于”的結合。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