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全國統一命題考試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試卷
(課程代碼 03709)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是 ( B )0-22
A.實現共同富裕 B.實現共產主義
C.實現民主自由 D.實現公平正義
2.一切唯心主義都主張 ( A )1-37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是絕對精神的產物 D.理是天地萬物之根
3.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的觀點是 ( D )1-41
A.樸素唯物主義 B.機械唯物主義
C.不可知論 D.唯心主義
4.矛盾具有兩個基本屬性,一個是斗爭性,另一個是 ( A )1-56
A.同一性 B.普遍性
C.客觀性 D.特殊性
5.對外國文化要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這種態度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B )1-69
A.對立統一的原理 B.辯證否定的原理
C.內容和形式關系的原理 D.原因和結果關系的原理
6.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區別在于 ( C )1-79
A.前者是客觀的,后者是主觀的 B.前者是絕對的,后者是相對的
C.前者是通過自然力量相互作用實現的,后者是通過人的自覺活動實現的
D.前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后者是可以隨人的意志改變而改變的
7.“狼孩”沒有意識,這一事實說明 ( D )1-83
A.意識是生物長期發展的產物 B.意識是人腦發展的產物
C.意識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D.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8.“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直觀反映”,這是一種 ( A )2-102
A.主觀唯心主義先驗論觀點 B.客觀唯心主義先驗論觀點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識論觀點 D.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觀點
9.概念、判斷、推理是 ( A )2-106
A.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B.感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C.社會心理的三種形式 D.意識形態的三種形式
10.判斷一種觀點是非對錯的標準是 ( D )2-117
A.以偉人之是非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
C.以眾人的意見定是非 D.以實踐中是否達到預想效果定是非
11.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 ( D )2-123
A.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望 B.了解事物的各種現象
C.揭示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D.指導實踐有效地改造世界
12.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 ( C )3-134
A.地理環境 B.人口因素
C.生產方式 D.階級斗爭
13.下列選項屬于經濟社會形態的是 ( D )3-147
A.漁獵社會 B.工業社會
C.信息社會 D.封建社會
14.社會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 )3-159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B.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
C.人口眾多和資源貧乏之間的矛盾 D.人民群眾和敵對分子之間的矛盾
15.階級斗爭的根源在于對立階級之間 ( A )3-158
A.物質利益的對立 B.思想觀念的對立
C.社會地位的不同 D.政治主張的不同
16.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 C )3-176
A.階級性質 B.組織原則
C.根本宗旨 D.政治綱領
17.依據勞動二重性原理,具體勞動 ( D )4-184
A.創造新價值 B.創造剩余價值
c.創造超額剩余價值 D.創造使用價值
18.商品的價值構成c+v+m中 ( C )4-185
A.c+v+m都是新創造的價值 B.m是新創造的價值
C.v+m是新創造的價值 D.v是新創造的價值
19.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是 ( C )4-203
A.市場競爭規律 B.成本節約規律
C.剩余價值規律 D.價值規律
20.雇傭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創造的是 ( C )4-200
A.商品的使用價值 B.商品的價值
C.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 D.勞動力的價值
21.依據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資本可劃分為 ( A )5-228
A.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B.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C.固定資本和可變資本 D.流動資本和不變資本
22.經濟危機的周期爆發,使資本主義再生產也具有了周期性。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中決定性的階段是 ( A )
A.危機階段 B.蕭條階段
C.復蘇階段 D.高漲階段
23.超額利潤是 ( C )5-245
A.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 B.個別價值高于社會價值的差額
C.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D.個別生產價格高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24.商業資本執行的是 ( A )5-246
A.產業資本中商品資本的職能 B.產業資本中貨幣資本的職能
C.產業資本中生產資本的職能 D.產業資本中流通資本的職能
25.資本主義利息的本質是 ( B )5-251
A.貨幣資本使用權的價格 B.剩余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
C.借貸資本的報酬 D.平均利潤的特殊轉化形式
26.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是 ( B )6-274
A.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與一般壟斷資本主義 B.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C.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與國際壟斷資本主義 D.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與國際壟斷資本主義
27.壟斷利潤和壟斷價格的出現 ( B )6-273
A.使價值規律在某些領域不起作用 B.使價值規律作用的形式發生變化
C.否定了價值規律 D.改變了價值規律的內涵
28.當前世界金融危機中,資本主義國家向私人企業注入一部分資金屬于 ( B )6-277
A.建立資本主義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的一種方式 B.國家和私人資本在企業內部結合的一種方式
C.國家和私人資本在企業外部結合的一種方式 D.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經濟計劃的一種方式
29.社會主義事業從一國向多國發展壯大開始于 ( A )7-314
A.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
C.新中國成立之后 D.蘇聯建成社會主義國家之后
30.勞動不再是一種謀生手段、而成為人們生活第一需要的社會是 ( B )8-348
A.社會主義社會 B.共產主義社會
C.資本主義社會 D.信息社會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 ( CD )0-13
A.馬克思列寧主義 B.毛澤東思想
C.鄧小平理論 D.“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32.下列表述中,體現重視矛盾特殊性的有 ( ACD )1-61
A.對癥下藥,量體裁衣 B.欲擒故縱,聲東擊西
C.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D.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33.真理具有客觀性,是指 ( CD )2-114
A.真理是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實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C.真理中包含著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 D.真理的檢驗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34.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表明 ( ABC )3-171
A.人的本質是發展變化的 B.人的本質是現實具體的
C.人的本質是后天形成的 D.人的本質是人人相同的
35.貨幣的基本職能包括 ( AB )4-189
A.價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世界貨幣 D.貯藏手段
36.資本處于生產過程的時間包括 ( ABCD )5-228
A.勞動時間 B.自然力作用時間
C.停工時間 D.原材料儲備時間
37.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運行的調控,主要包括 ( ABCD )6-295
A.制定財政和貨幣政策 B.對經濟實行政府干預
C.加強對科技創新的扶持 D.加強對新興產業的扶持
38.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原因是 ( ABCD )7-315
A.我國原來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我國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商品化程度很低
C.我國原來自然經濟占相當大比重 D.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39.下列各項,符合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有 ( ABCD )8-345
A.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B.國家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工具
C.國家在社會主義社會依然存在 D.國家在共產主義社會將自行消亡
40.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原因有 ( ABCD )7-327
A.各國生產力狀況各不相同 B.各國歷史傳統各不相同
C.各國工業化程度各不相同 D.各國文化習俗各不相同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簡述規律的含義和特點。1-78
答:規律就是物質運動發展過程中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規律的特點包括:
(1)客觀性
規律的客觀性是指,規律是運動著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普遍性
規律的普遍性是指,規律不是只在個別的、特殊的事物和現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較大的范圍和領域起作用。
42.簡述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規律的內容。3-142
答: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1、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2、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改變。
二、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1、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2、不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使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之間呈現出,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這樣一個發展過程。
43.簡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和典型特征。5-235
答:(1)經濟危機期間最根本的現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產過剩。其他許多現象,如商品滯銷、物價下跌、生產下降、工廠倒閉、工人大量失業等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生產過剩這個根本特征所引起的,都是生產過剩在社會經濟生活各方面的具體體現。
(2)經濟危機的根本特點是商品生產過剩,但并非與勞動者的實際需要相比的生產絕對過剩,而是與勞動者有支付能力昀需求即與勞動者的貨幣購買力相比的相對過剩。因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實質上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
(3)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44.簡述當代資本主義在生產關系方面的新變化。6-293
答:(1)在所有制關系上,出現了所謂資本社會化的趨勢,建立和發展一定比重的國有經濟,同時私人企業股權分散化,并出現了工人持股的現象。
(2)在勞資關系上,采取包括建立所謂勞資共決制度,發揮工會在維護工人就業、工作條件改善和進行工資談判等方面的作用,允許工人代表參加企業管理等多種形式,改善勞資關系,緩和階級矛盾。
(3)在分配關系上,許多發達國家對收入分配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如實行社會福利政策,通過再分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
45.為什么說社會主義是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8-359
答:(1)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是走向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必由之路。
(2)實現共產主義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如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全體社會成員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質的極大提高等,只有在社會主義歷史階級經過長期奮斗才能創造出來。不經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長期發展,不具備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條件,就不可能實現共產主義。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試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含義及二者的辯證關系,并說明割裂二者的統一在理論和實際工作中會導致的錯誤.2-106-108
答: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它是對事物的各個片面、現象和外部聯系的反映。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它是對事物的全體、本質和內部聯系的反映。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的兩個階段,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它們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聯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2)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就會犯經驗論或唯理論的錯誤。在實際工作中,經驗論和唯理論是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1)經驗主義夸大個別的、局部的經驗的作用,把它當作普遍真理,到處搬用,否認科學理論的指導意義;
(2)教條主義夸大理論和書本知識的作用,輕視實際經驗,不是從實際出發,而是從書本出發,把理論當作萬古不變的公式,生搬硬套。
這兩種錯誤都曾給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重大損失,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
47.試述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5-228
答: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有兩個因素:
一、資本周轉時間的長短
資本周轉時間的長短,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長短。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越短,資本周轉速度就越快。
二、生產資本的構成
生產資本依據其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兩個部分。
生產資本的構成對產業資本家預付的全部資本的周轉速度具有重大影響,這種影響來自兩個方面:
1、生產資本中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
2、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本身的周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