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代碼:0032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原始社會末期軍事民主制時期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最高權力機關是( C )
A.人民大會 B.酋長議事會 C.軍事首長 D.部落長老會
2.商王朝調整王朝管理體系,以強化王權的制度稱為( B )
A.禮樂制 B.內外服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3.周王在郊外設壇召集各方諸侯對重大問題進行謀議、發布政令的會議形式稱為( D )
A.朝會 B.巡視 C.朝覲 D.巡狩
4.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 A )
A.皇帝 B.宰相 C.諸侯 D.中樞官員
5.漢武帝以后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是( D )
A.任子 B.貲選 C.征辟 D.察舉
6.曹魏建國后,執掌詔令發布權的是( B )
A.侍中 B.中書 C.門下 D.尚書
7.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各政權在蠻族地區建立的一種帶有很大程度內部自治性質的地方行政體制。這種特殊行政區稱為( C )
A.王國 B.僑州郡縣 C.左郡縣 D.右郡縣
8.隋唐時期,中央政府中主管文教事務的機構是( A )
A.國子監 B.大理寺 C.太常寺 D.光祿寺
9.唐朝決策文書中對具體行政事務的指令性文件稱為(C)
A.冊書 B.制書 C.敕 D.誥
10.我國歷史上正式施行開科取士,確立科舉制度,始于( D )
A.唐玄宗時期 B.武則天時期
C.隋文帝時期 D.隋煬帝時期
11.五代十國時期,節度使的轄區是( B )
A.州 B.道 C.縣 D.鄉
12.宋朝的官員選拔制度中,主要的入仕途徑是( A )
A.科舉 B.蔭補 C.軍功入仕 D.納資入官
13.我國歷史上遼的統治者是( C )
A.滿族 B.蒙古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14.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的是( D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5.清朝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務而設立的中央機構是( A )
A.理藩院 B.禮部 C.太常寺 D.鴻臚寺
16.清朝官吏在任用時,以低級官兼任高級職務的形式稱為( A )
A.護理 B.兼職 C.加銜 D.署職
17.《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央行政體制為( B )
A.總統制 B.責任內閣制
C.總理制 D.大元帥制
18.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史稱( B )
A.欽定變法 B.百日維新 C.預約立法 D.預備立憲
19.1876年,率兵西出陽關,收復天山南北的是( C )
A.奕 B.李鴻章 C.左宗棠 D.曾國藩
20.根據南京臨時政府《關于公文程式咨》的規定,同級公署職員互相行文者曰( D )
A.諭 B.令 C.示 D.咨
21.北洋軍閥政府的司法機關分為兩個系統,一是普通司法機關,二是專門的行政訴訟機關。其中最高審判機關是( B )
A.總檢察廳 B.大理院 C.平政院 D.肅政廳
22.中國共產黨對蘇維埃政權的領導主要表現在( B )
A.組織建設上 B.決策問題上 C.選拔官員上 D.法規制定上
23.中央設計局作為抗戰期間行政決策的技術系統,其主持設計的機構是( C )
A.軍委會 B.中政會 C.審議會 D.參議會
24.抗戰時期,抗日根據地負責干部管理的部門是( C )
A.司法部門 B.教育部門 C.民政部門 D.財政部門
25.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主政權建立了統一的干部任免制度。一般情況下,縣級以上行政干部的任免機關是( D )
A.省政府 B.解放區參議會
C.中共中央 D.大解放區人民政府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26.中國奴隸制時代行政管理的特色主要體現為( ABCE )
A.強烈的神權色彩 B.等級君主制的國家結構 C.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D.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 E.原始民主遺風的殘留
27.隋唐時期,在職級上基本與六部處于平行地位的中央職能機構包括( BC )
A.尚書省 B.九寺 C.五監 D.三公 E.節度使
28.金代錄用女真人為行政官員的途徑有( BCD )
A.科舉 B.蔭補 C.世選 D.軍功 E.察舉
29.清代對官員的考核標準有( ACDE )
A.守 B.德 C.才 D.年 E.政
30.蘇區工農民主政權行政體制的特點有( BCD )
A.實行雙重領導 B.采取“議行合一”的管理體制
C.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 D.貫徹精簡和效能的原則
E.堅持黨的領導
[NextPage]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集議
集議是群臣討論國事以備皇帝決斷的一種會議形式。集議的事項多系軍國大事,上至將軍、列侯,下至博士、議郎均可參加,皇帝通過集議可以根據多方面的建議進行決策。
32.兩府三司制
在宋朝皇帝直接控制最后決策權的前提下,由中書門下處理日常行政事務,樞密院處理軍政軍令事務,三司使掌管財政事務,形成兩府三司分類進行管理的格局,兩府三司均可獨立處理各自管轄范圍內的事務。兩府三司起到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
33.南面官制
是遼朝統治者模仿唐朝制度而設立的一套管理漢人的制度。南面官以漢人為主,但也有契丹人,南面官系統不是遼政權的權力重心所在。
34.宗人府
宗人府是清朝管理皇族事務的機構,其長官為宗人令,由親王或郡王充任,其下屬為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等,均從滿族貴族中遴選。
35.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南京國民政府為適應國民黨部署反共內戰的需要而設立的省政府的派出機關,它與孫中山提出的地方政制相違背。單從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它在溝通省縣聯系、整頓吏治、綏靖地方及提高效率方面是起了作用的。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與中國奴隸社會相比,中國封建社會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點?
1、形成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體制
2、神權政治色彩有所淡化
3、行政法則逐漸建立
37.簡述明朝選官制度的主要內容。
1、薦舉。薦舉是洪武年間最主要的入仕途徑。
2、學校。學校也是明初一條主要入仕途徑。
3、科舉。明朝科舉依四書五經命題,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實行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考試制度。
4、承蔭制度和由吏而官。承蔭制度是子弟依靠父兄功績獲取做官資格;由吏而官是指政府各機關的吏官經三次考核合格后可參加考試,考試合格即獲得擔任低級官員的資格。
38.簡述近代中國行政管理的發展趨勢。
1、舊的管理體制已經崩壞,改革成為時代潮流
2、新的社會因素逐步壯大,行政管理日趨民主化和科學化
3、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政權,為行政管理和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39.簡述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行政執行混亂的原因。
1、體制混亂,權限不清
2、政出多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3、內閣派系復雜,互相牽制
4、內閣更迭頻繁,政局動蕩。
40.簡述蘇區行政監督的主要形式。
蘇區已形成完整的體系。
蘇區各級政府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接受共產黨的監督;
人民群眾的監督;
工農檢察機關的監督;
主管部門的監督;
審計監督。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試述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特點。
(一)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并存及雙向演化
在中國社會形態逐步向半殖民地化方向演變的同時,行政管理也開始了艱難的近代化的進程。主要表現在:一是領土主權的不完整性;二是行政管理機構的半殖民地化。
(二)民主的形式和專制的實質
鴉片戰爭以后,由于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歐美思潮的波及,民主的呼聲不絕于耳,封建專制主義逐漸瓦解。然而,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和專制主義思想也并非一沖即垮的紙船泥牛,它們以百倍的努力、千倍的瘋狂,頑固地守著自己的每一塊土地。
(三)以黨治國,黨政關系復雜多變
近代的中國政黨是適應社會經濟和階級斗爭的需要而產生的。政黨現象一旦出現,就必然出現以其特有的方式去干預和影響國家的行政管理。于是,黨政關系就成為行政管理活動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廣州、武漢國民政府建立后,明確規定了“以黨治國”的原則,國民黨本應“還政于民”,但蔣介石先以總統后以國民黨總裁名義,牢牢掌握著政府的人事任免權、軍事指揮權等,重大行政決策仍由黨內圈定。
(四)軍政合一,以軍干政相當普遍
正是由于近代中國歷屆政府都具有軍事性的特點,因而行政管理必然要受到軍隊的干擾,以軍干政的現象相當普遍。近代一切軍閥,都愛兵如命,都懂得“有軍則有權”的道理,他們不斷利用手中的兵權,操縱政潮,干擾行政管理活動。
(五)法律條文與實際情況相異
進入近代特別是辛亥革命以來,“以法治國”已經逐漸成為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自清末頒布《情定憲法大綱》以來,不能說沒有約束行為的法律,然而法律條文是一回事,實際情況又是一回事,法律條文與實際情況想去甚遠,甚至大相徑庭。在國民黨統治下,“以法治國”徒有其名,“依法謀私”、“以人治國”則普遍流行。可見,從清末到國民黨統治的歷屆政府,盡管都高喊過“以法治國”的口號,但實際上都沒有跳出“以人治國”的范圍。
(六)行政效率與社會效益的反差
行政管理是追求效率的活動,同時,行政管理又必須注意社會效益,是行政效率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如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通過實施精兵簡政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動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發展。但大多數政府不僅行政效率不高,而且行政效率與社會效益形成嚴重的反差。
42.試述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為了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能所采取的改進措施。
第一,在國防最高委員會中設立執行委員。
由中央黨部秘書長、各部部長、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中政會秘書長;國民政府文官、行政院秘書長、各部部長等組成。執行委員經委員長指定可以列席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國防最高委員會作出決議后,即交執行委員負責執行。這保證了決策執行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第二,推行行政三聯制
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國防最高委員會根據蔣介石的指示,從1940年開始推行行政三聯制,即按照行政運行的順序,將一切工作過程分為計劃、執行、考核三個階段。每項工作在實施之前,必須有實施計劃及經費預算;執行中,必須按計劃逐步實施;實施結果必須進行嚴格考核。
第三,實行分層負責制
1941年2月國防最高委員會頒布《各級機關擬定分層負責制辦事細則之原則與方式》要求各級機關實行分層負責制,即將各機關人員分成若干層級,明確規定各層級的職責權限,使各級人員都明確責任,做到職責專一,功過分明,便于查核。
第四,推行幕僚長制
這是一種機關工作制度。國民政府將機關工作分為政務工作和事務工作,主管長官著重負責政務工作,而常務次長、秘書長、主任秘書、支部書記等官吏則著重負責事務工作。這些負責事務工作的長官就稱為幕僚長。但由于幕僚長負責制與行政長官個人集權制是矛盾的,這就決定了幕僚長制時行時止的命運。
第五,改進公文處理辦法。
抗戰期間,適應戰爭環境,國民政府加強了對公文處理辦法的改進。推行行政三聯制后,國防最高委員會多次重申,公文處理應秉承科學辦法,力求簡單迅速。并于1943年3月發布了《各機關處理公務機文書注意事項》的訓令,強調各級機關工作應趨于科學化,公務及文書處理以簡單、迅速、有效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