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文化概論試題
課程代碼:0032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中國經典的“文化”是指人的( A )
A.后天修養與精神、物質的創造 B.后天物質的創造
C.先天修養與精神、物質的創造 D.后天修養與精神
2.貫穿于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稱為( B )
A.文化政策 B.文化傳統
C.文化思潮 D.文化觀念
3.從氣候變遷的角度講,東漢、三國直到南北朝,是( B )
A.第一個寒冷期 B.第二個寒冷期
C.第三個寒冷期 D.第四個寒冷期
4.北宋曾疏鑿了廣濟河、金水河、惠民河及汴水,它們的共稱是( B )
A.“四渠通漕” B.“通漕四渠”
C.“渠漕四通” D.“渠通四漕”
5.在植樹方面,朱元璋有了不起的政績,據專家統計洪武年間的植樹總量約為( D )
A.7億棵 B.8億棵
C.9億棵 D.10億棵
6.上古文化雖說多元,但是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國家如夏商兩代,卻只是建立在( B )
A.黃河上游地區 B.黃河下游地區
C.黃河中下游地區 D.長江中游地區
7.夏文化的特點是( A )
A.尚忠 B.尚孝
C.尚義 D.尚禮
8.“兼愛”、“尚同”、“尚賢”、“節用”、“非攻”等所體現的是( C )
A.儒家的思想核心 B.法家的思想核心
C.墨家的思想核心 D.道家的思想核心
9.士人群體出現于先秦,但真正構成一個享有社會實際權益的社會階層,是在( B )
A.西漢時期 B.兩漢時期
C.東漢時期 D.魏晉時期
10.我國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要舉行開耕儀式,俗稱( C )
A.“龍抬頭” B.“桃花水”
C.“打春牛” D.“唱春官”
11.舊時鐵匠行所崇拜的祖師是( B )
A.魯班 B.老君李耳
C.灶君 D.嫘祖
12.我國西式廣告出現于( D )
A.明代中后期 B.清代初期
C.清代中期 D.晚清時期
13.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的作者是( B )
A.神農 B.陶弘景
C.孫思邈 D.李時珍
14.在中國古代社會,完整的宗法制出現于( B )
A.夏代 B.周代
C.商代 D.秦代
15.隋唐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 C )
A.太師、太傅、太保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尚書、中書、門下 D.太尉、太常、太仆
16.中國古代國家禮儀制度的“五禮”是( D )
A.冠、婚、喪、祭、鄉 B.冠、婚、射、朝、聘
C.祭、兇、賓、軍、家 D.吉、兇、賓、軍、嘉
17.提出“天人合一”這一專有名稱的人是( D )
A.周代周公 B.春秋孔子
C.西漢董仲舒 D.宋代張載
18.南北朝時,南天師道的代表人物是( A )
A.陶弘景 B.張魯
C.張道陵 D.葛洪
19.“孔融讓梨”的故事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美德是( C )
A.仁愛孝悌 B.重義輕利
C.謙和禮讓 D.真誠有信
20.中國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標是(A )
A.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B.格物、致知、誠意
C.誠意、正心、修身 D.齊家、治國、平天下
21.宋代出現了以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為描寫對象的風俗畫,代表作是( B )
A.《步輦圖》 B.《清明上河圖》
C.《天王送子圖》 D.《簪花仕女圖》
22.《荀子·非相篇》中說:“言而當,知也。”所謂“當”是說講話要講究( D )
A.場合 B.對象
C.時機 D.分寸
23.實行“書同文”政策的朝代是( C )
A.西周 B.西漢
C.秦代 D.唐代
24.中國文化與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規模的交流與融合是( A )
A.佛教的傳入 B.伊斯蘭教的傳入
C.基督教的傳入 D.猶太教的傳入
25.鄧小平的“三個面向”思想提出于20世紀( C )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6.下列屬于文化觀念的有( AB )
A.人生觀 B.審美觀
C.建安風骨 D.隋唐佛學
E.宋明理學
27.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包括( ABD )
A.齊國的管仲 B.魏國的李悝
C.鄭國的子產 D.秦國的商鞅
E.趙國的趙鞅
28.反映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總攬天下大權”的有( ABCD )
A.“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 B.“朝賞暮戮,忽罪忽赦。”
C.“天下一家,何非君土。” D.“中外之財,皆陛下府庫。” E.“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9.中國古代建筑的顯著特點有(ABDE )
A.結構上以木結構為主 B.布局上左右對稱
C.外觀的多樣性 D.強烈的人文性
E.在建筑物中寄寓著濃厚的思想觀念
30.下列屬于與漢字有關的民俗事象的有( BCD )
A.對聯 B.字謎
C.預言 D.姓名
E.敬惜字紙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國別文化:國別文化是以國家為劃分文化的社會依據,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即在統一的國家內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國別文化以某一國家特有的歷史與國情為基礎。中國文化又稱中華文化、華夏文化、炎黃文化,它屬于國別文化。
32.《中國救荒史》
33.清談:這是魏晉玄學之風的一個重要現象。清談是士流交際中的風雅。清談時談士手持廛尾(由廛鹿尾做成的拂塵一類的東西揮動時可以生風),一主一客,主者稱述自己的意見為“通”,客方起而論難為“難”。清談在辯理時很講究言語簡潔,切中要害。一“通”一“難”下來,有時分出勝負,有時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時則需要第三方出來作一總結。
34.家庭:指共同居住,經濟協助。有血緣關系的社會集團。家義務兵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親屬關系。里面包括血緣關系和姻緣關系。血緣關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縱向譜系性紐帶。
35.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氣象神祭祀三種。《中國救荒史》鄧云特內容包括:歷代災荒史寅之分析、災荒之實況、災情總述、遠古傳說及殷商時代……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簡述西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的主要水利工程及其作用。
答:在西北地區,在南方經濟出現之前的先秦兩漢時期,曾興修過鄭國渠、白渠、六輔渠、龍首渠等水利工程,將涇、洛、渭之水引入廣闊的農田。而在寧夏地區所形成的引黃灌區,直把“斥鹵不毛”之地,改變成“塞北江南”。在太行山以東的晉、冀、魯、豫地區,眾多的水利灌溉工程,使這一廣大地區成為當時的經濟中心地帶。西北的水利系統,還起著保護環境的作用,眾多的水渠,將涇、渭等黃河及其支流的水引進農田時,也起著降低黃河泥沙含量的作用。那時的關中地區,良田千里,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
37.什么是針灸學說?
答:針灸學說就是針刺與灸法的合稱,它的出現是對經脈學說直接應用的結果,只要確定了某種病癥屬于某一經脈,即可施治。要點是辯證解決人體健康中的“阻滯”與“疏通”的矛盾。
38.簡述科舉制對中國文化的負面影響。
答:(1)科舉考試耗費了士人幾乎全部的精力,讀書做官成為知識階層的最終目標造成傳統文化畸形發展。科舉考試給人們上升的可能,于是讀書做官的是一般讀書人的理想,人生的得意失意維與科舉。考試的內容又是以經學、史學、文學為主,使人們思維空間單一,民族文化缺乏健康發展。(2)科舉制是對極端專制王權的維護。高度集權的政治需要龐大的官僚隊伍,而經過科舉考試選拔的官僚是當時社會文化的最高階層,他們效忠皇帝,依附皇權,強化了君主的權力。在強制推行儒家思想下,士子們不能有自己思想的發揮,行文格式在明清時期也被限制為八股文。這些都是極端專制政治的需要。
39.簡述尊崇自然審美觀念的哲學基礎。
答:1、受“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尊崇自然成了中國古代藝術一個重要的審美觀念。2、道家把物我一體作為審美的最高境界,道家對自然的尊崇和熱愛一直誘導著后世藝術家對自然的密切關注。
40.新中國建立后,采取了哪些切實可行的保證民族語文工作順利進行的措施?
答:漢語漢字雖然規定為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和文字,但是并沒有凌駕其他語言文字的特權。我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發展和使用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語言問題是民族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民族國家里,語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國制定過一系列法規政策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比如:為少數民族創制、改革文字;擴大民族機關使用民族語言文字的自治權;實行雙語教學;建立民族語言的電臺電視臺、翻譯機構等。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試述社區文化活動的意義。
答:(1)社區文化活動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為一個地方社會的共同活動。(2)社區文化活動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質。(3)社區文化活動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遺產。社區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世俗利益,把含有信仰意義的物質、精神文化產品保留下來。
42.試述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倫理特征。
答:封國制、宗法制、“家天下”、“親親尊尊”等。
解析: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特點是以家族倫理道德為基本內容,倫理道德借助于“法”這一形式來體現并加以強制實施。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核心則是“德”。“以德配天”、“明德慎行”、“親親尊尊”、“為國以禮”、“隆禮重法”、“為政以德,一準乎禮”等諸如此類以德為主的思想貫穿于古代司法過程之始終。
中國古代的法律可以說完全依附于“禮”,因而始終不能獲得自己的獨立生命(相對于近代意義上的法律來講),其實質應可認為“法”是載體,“德”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