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學前教育的實施主要包括兩種形式,即學前家庭教育和( A )
A.學前公共教育 B.幼兒園
C.社區學前教育 D.托幼機構教育
2.下面不屬于學前教育功能主要特征的是( B )
A.多樣性 B.主觀性
C.整合性 D.方向性
3.幼兒班級生活的安排是( A )
A.以一日生活為基礎 B.以教學活動為基礎
C.以游戲活動為基礎 D.以室內活動為基礎
4.強調應以個人天性的發展為目的,應該為自己和自己的愛好而生存的著作是( B )
A.《理想國》 B.《愛彌爾》
C.《教育論》 D.《明日之學校》
5.個人接受學前教育,終身所能獲得的收入扣除所支付的教育成本的凈收益,指的是學前教育效益中的( C )
A.社會經濟效益 B.社會精神效益
C.個人經濟效益 D.個人精神效益
6.實踐中,有的教育者認為識字、唱歌、數數等是最重要的,至于和同伴的交往能力、身體發展等,都是無關緊要,可以忽視的。這主要違背了( A )
A.和諧發展、全面培養的原則 B.教育影響協調一致的原則
C.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原則 D.教育引導發展的原則
7.俗話說:“智慧出在手指尖兒上”,它強調的是對兒童發展起重要作用的( A )
A.操作活動 B.活動空間
C.游戲活動 D.教學活動
8.強調學生的平等參與,加強學生參與的過程,主張要促進學生參與就近學校的文化、課程、社區活動,并減少排斥。這主要體現了現代學前教育發展趨勢中的( C )
A.重視對處境不利兒童的補償教育
B.重視多元文化教育,強調課程的文化適宜性
C.關注特殊兒童“回歸主流”,實施全納式教育
D.托幼機構教育職能進一步加強
9.從歷史上看,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的( A )
A.唐代 B.南宋
C.元代 D.商朝
10.從承受對象的差異來劃分,學前教育的功能可以分為個體功能和( D )
A.基本功能 B.正向功能
C.顯性功能 D.社會功能
11.在與兒童的教學互動中,不斷根據兒童的實際情況(包括興趣、問題、經驗、建議等)調節、修訂與完善課程計劃。這樣的幼兒園課程組織方式是( A )
A.幼兒園的項目活動 B.幼兒園單元主題活動
C.幼兒園生成課程教學 D.幼兒園學科教學
12.認為教師是幼兒學習的管理者、強化者、評估者和榜樣的理論是( C )
A.成熟主義理論 B.精神分析理論
C.行為主義理論 D.建構主義理論
13.教育要著眼于兒童即將達到的或有可能達到的水平,課程要具有過渡性、銜接性,提供給系統化的知識。這是哪一幼兒園課程流派的基本理論?( D )
A.蒙臺梭利教育法 B.認知主義的幼兒園課程
C.結構主義的幼兒園課程 D.學前知識系統化教學
14.托幼機構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主要由園長、所長或其他領導接待家長的來訪,以了解家長的意見和建議。這種方式是( B )
A.家長開放日 B.家長接待日
C.咨詢接待日 D.家長會
15.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與中小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一樣,都是教育情境中的學習。所不同的是,幼兒學習的基礎是( A )
A.直接經驗 B.間接經驗
C.語言經驗 D.替代經驗
16.幼兒的厭食癥、遺尿癥、口吃、咬指甲等屬于( A )
A.生理方面的行為問題 B.品行方面的行為問題
C.心智發展方面的行為問題 D.個性發展方面的問題
17.善于運用教育教學理論,結合幼兒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對教育活動進行設計,并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這種能力主要屬于幼兒教師能力結構中的( D )
A.觀察和了解兒童的能力 B.與幼兒溝通的能力
C.適應新情境的能力 D.設計教育活動的能力
18.陳鶴琴先生認為,幼稚園課程的實施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關鍵。在他的課程實施中主要采用( C )
A.小組教學法 B.游戲法
C.整個教學法 D.故事教學法
19.實踐中,有的教師認為既然教育要尊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性,那么就應該讓幼兒自由的發展,不能進行任何干預,否則就限制了幼兒的自由。這主要違背了我國學前教育基本理論中的( D )
A.學習與發展的幼兒主體觀
B.活動是教與學的共同基礎的教育途徑觀
C.發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觀
D.教育促進和參與發展的教育作用觀
20.由教師向幼兒提出問題和任務,通過言語或直觀,盡力使幼兒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的方法,這屬于教學活動的( A )
A.直接指導的方法 B.間接指導的方法
C.支架教學 D.合作教學
21.下面全部屬于幼兒園戶外環境的是( D )
A.園藝區、活動場地、種植區、活動室陳設的變更方式與變更頻率
B.園藝區、種植區、大型玩具、活動區的材料與布置
C.自然生態環境、活動場地、活動室的墻飾
D.自然生態環境、活動場地、大型玩具及其他體育器材
22.環境內容應隨季節、節日、教學任務、幼兒興趣愛好等的變化而不斷更新。這是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中的( A )
A.動態性原則 B.啟發性原則
C.適合性原則 D.效用性原則
23.了解兒童學習后的發展狀況,發展狀況與課程目標的符合程度,產生的預期結果及教師的變化與提高等,屬于( B )
A.課程方案評價 B.課程實施過程評價
C.課程效果評價 D.課程教學評價
24.園舍內部建筑設計方面,窗戶的高度起于幼兒的視線為宜,面積應是地面的( D )
A.1/5-1/3 B.1/3-1/2
C.1/10-1/5 D.1/4-1/2
25.美國適宜于0-8歲兒童發展的課程方案強調適宜發展性包括適宜于年齡與適宜于
( B )
A.智力 B.個體
C.群體 D.心理
26.過去的環境創設中,從設計到布置再到評價都由教師完成,并且在環境布置的內容方面,通常考慮的是老師擅長什么就布置什么,幼兒常常被當作被動的受體。這主要違背了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的( B )
A.挑戰性原則 B.主體性原則
C.適合性原則 D.豐富性原則
27.從活動形式來看,家園(所)之窗、家園(所)專欄屬于家庭與托幼機構合作中的( A )
A.宣傳工作 B.托幼機構組織的活動
C.教師的日常工作 D.征集意見工作
28.“超前教育”、“神童教育”等,無視兒童發展的規律,鼓吹( A )
A.學前教育萬能論 B.教育無能論
C.遺傳決定論 D.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論
29.保證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活動科學性的關鍵是( A )
A.正確合理的評價標準 B.先進的評價理念
C.規范的評價模式 D.合適的效率標準
30.把課程設計過程概括為確定教育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評價學習結果這樣四個步驟的研究專家是( B )
A.博比特 B.泰勒
C.惠勒 D.布魯納
二、名詞解釋(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31.社區教育:把教育置于一定區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黨和政府的領導下(2分)以地區為依托,組織和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共同辦好教育的新形勢。(2分)
32.全納式教育:是指給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殘疾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機會(2分),亦即指在適當的幫助下殘疾和非殘疾兒童與青少年在各級普通學校共同學習。(2分)
33.學前教育效益:主要是指學前教育所產生的結果(2分),以及學前教育投入與產出的關系(2分)。
34.觀察法:是評價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托幼機構的活動進行系統、深入的觀察(3分)以搜集評價資料的一種方法。(1分)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35.幼兒的學習活動有什么特點?
答:(1)活動性、(2)直觀性、(3)興趣性、(4)主動性、(5)廣泛性、(6)游戲性、(7)模仿性。
36.簡述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的系統性原則。
答:(1)環境創設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計劃性、統性
(2)要求利用環境提供給幼兒的知識信息、活動材料要保持橫向和縱向的聯系,三維空間同時提供的內容要有密切的橫向聯系,而且要注意引導幼兒認識和理解這種聯系。
(3)前后更替的內容要注意縱向聯系,前面內容是后面內容的基礎,后面內容是前面內容的深化和拓展。
(4)活動材料的更替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操縱由易到難。
37.多元智慧理論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答: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來的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它的基本性質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有7種智慧:語言智慧、邏輯-數學智慧、空間智慧、肢體-動覺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
38.班級生活與管理的發展適宜性要求是什么?
答:(1)滿足幼兒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2)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3)滿足幼兒操作活動的需要;(4)滿足幼兒之間交往的需要;(5)滿足幼兒從事不同活動的需要。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39.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建立優質的師幼關系。
答:(1)關愛幼兒(1分);(2)與幼兒經常性的平等交談(1分);(3)參與幼兒的活動(1分);(4)與幼兒建立個人關系(1分);(5)積極回應幼兒的社會性行為(1分)。(結合實際進行分析,可以酌情加1-5分)
40.結合實際,分析幼兒教師如何從新手發展為專業化教師。
答:(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1分)。課堂教學觀摩分為組織化觀摩和非組織化觀摩,一般來說,培養教師適宜用組織化觀摩,,這種觀摩既可以現場觀摩,也可以觀看優秀教師的教育教學錄像。(1分)
(2)微型教學(1分)微型教學是指以少數幼兒為教育教學對象,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5-20分鐘),讓教師嘗試做小型的教育教學,并把這種活動過程攝制成錄像進行分析。(1分)
(3)教育活動決策訓練。(1分) 事先接受訓練的教師提供有關所教班級的各種信息,然后讓他們觀看教育活動實況錄像,從中吸取自認為重要的成分。在此過程中,指導者一面呈現出更恰當的行為,一面加以說明。(1分)
(4)通過反思來提高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1分)
(如能結合實際進行分析,可以酌情加1-3分)
五、應用題(本大題10分)
41. 晨間活動的時候,有一個幼兒(5歲半)突然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蠶蛾這么久了還不出來呢?”經她一說,其余的幼兒也表現得很有興趣,便紛紛議論起來。另一個幼兒說:“已經過了日子了,為什么蠶蛾還不出來?”原來教室的自然角養了蠶,幼兒目睹了蠶蟲吐絲結繭的過程,教師曾說過大約過兩星期,蠶蛾便會咬破蠶繭走出來。他們在日歷上把預定的日期畫上記號,但預定的日期已經過了一星期,仍看不到蠶繭有什么變化。其中一個幼兒問教師:“梁老師,你是不是說錯了?”
如果你是那位梁老師,當幼兒對你說的話提出疑問時,你會怎樣去處理,請您用精神環境中因人施教的原理去分析。
答:適宜于因人施教的精神環境,強調教師對幼兒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納、多表揚、多鼓勵、多關注、多信任、多自主等。這是形成融洽、和諧、健康精神環境的必要條件。(2分)
如果老師過分看重自己的權威,當受到幼兒質疑時,她便會感到尊嚴受損,可能沒法加以辯護,甚至對孩子表現出不好的態度,這是不利于孩子的探索,也不利于和諧精神環境創設的。(2分)
如果老師能肯定幼兒的想法,并對幼兒做出適當的指導,師幼之間通過自有交換意見,在融洽的氣氛下,幫助幼兒學會對事物的質疑與探究,努力找出答案。(2分)
只有在這樣自有、安全的心理條件下,幼兒的潛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展現。(1分)
( 結合案例具體分析,酌情給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