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全面確立
第一節(jié) 《共同綱領》的全面實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勝利完成
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2、在新解放區(qū),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剿匪作戰(zhàn),共消滅國民黨土匪武裝200多萬。
3、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完成全國大陸的解放。
4、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5、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的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的政策是鎮(zhèn)壓與寬大相結合。
6、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最主要途徑和手段是沒收官僚資本。
7、1950年5月,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
8、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的任務。
9、到1953年3月,我國建立了縣級以上的民族自治區(qū)達47個。
10、1951年至1952年“五反”運動開展的領域是私營工商業(yè)。
11、新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的是重工業(yè)。
12、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會議是亞洲太平洋地區(qū)和平會議。
13、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是彭德懷。
14、1949年10月2日,第一個照會中國政府,決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是蘇聯(lián)。
15、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起止時間是1949年——1956年。
16、20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的第一交歷史性巨大變化是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7、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奈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18、建國初期進行的運動主要有土地改革運動、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三反五反運動、抗美援朝運動。
19、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很高營工商業(yè)進行全面調整的原則是公私兼顧、勞資兩利。
20、黨的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獲得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條件是土地改革的完成;現有工商業(yè)的調整;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jié)減。
21、1951年至1952年開展的“三反”運動的主要內容是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
22、1952年開展的“五反”運動的主要內容是反行賄和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資財、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
23、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提出的對外方針是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一邊倒方針。
24、新中國建立初期,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成分,除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外,還有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2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答: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歷史由此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1)帝國主義列強壓迫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從此結束,中華民族一洗近百年來蒙受的屈辱,開始以嶄新的姿態(tài)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辦從此站立起來了。
(2)本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tǒng)治的歷史從此結束,長期以來受盡可能壓迫和欺凌的廣大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為新社會、新國家的主人。一個真正屬于人民的共和國建立起來了。
(3)軍閥割據、戰(zhàn)亂頻仍、匪患不斷的歷史從此結束,國家基本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政治局面趨向穩(wěn)定,各族人民開始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從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建設的時期開始到來了。
(4)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
(5)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zhí)政黨。它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和調集全國力量,鞏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發(fā)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個中華民族。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這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勝利。
第二節(jié) 制定過渡埋藏總路線
1、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
2、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體是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
3、全國勝利并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新中國同學國主義的矛盾;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4、在農業(yè)合作化運動中,黨和政府領導農民創(chuàng)造的過渡形式有農業(yè)生產互助組、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
5、1949年至1952年期間,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際步驟。
答:1949年至1952年期間,在著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的同時,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實際上也開始實行了。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沒收官僚資本,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
(2)開始將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
(3)引導個體農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三節(jié) 開辟中國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在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中建立的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屬于半社會主義性質。
2、毛澤東系統(tǒng)闡明農業(yè)合作化理論的重要文獻是《關于農業(yè)合作化問題》
3、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所采取的基本政策是統(tǒng)購包銷。
4、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當個別企業(yè)公私合營后,企業(yè)的利潤實行四馬分肥。
5、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最終確立。
6、我國對個體農業(yè)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必須遵循的原則和采取的方法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逐步推廣。
7、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所采取的初級形式國家資本主義有加工訂貨、統(tǒng)購包銷、經銷代銷、公私聯(lián)營。
8、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我國實行的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個別企業(yè)的公私合營、全行業(yè)公私合營。
9、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中,企業(yè)的利潤分配實行“四馬分肥”的辦法,除了國家所得稅外,還包括企業(yè)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股金紅利。
10、“一五”期間中國著重建設的三大鋼鐵基地有鞍山、包頭、武漢。
11、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必要條件是
(1)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
(2)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
(3)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領域中的指導地位
12、中國共產黨開展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基本原則和方針。
答:中國共產黨關于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基本原則和方針是:
(1)在中國的條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機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時將“組織起來”作為農村工作的一件大事來抓。
(2)充分利用和發(fā)揮土改后農民的兩種生產積極性,通過互助組、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這種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組織形式,實行積極發(fā)展、穩(wěn)步前進、逐步過渡的方針。
(3)農業(yè)互助合作的發(fā)展,要堅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則,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廣的方法,發(fā)展一批,鞏固一批。
(4)要始終把是否增產作為衡量合作社是否辦好的標準。
(5)要把社會改造同技術改造相結合。在實現農業(yè)合作化以后,國家應努力用先進的技術的裝備發(fā)展農業(yè)經濟。
211院校,熱門專業(yè):土木工程、車輛工程、工商管理、船舶與海洋工程
211院校,熱門專業(yè):工程管理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食品質量與安全
重點大學,熱門專業(yè):車輛工程、臨床醫(yī)學、土木工程、電氣工程
重點大學,熱門專業(yè):行政管理、漢語言文學、人力資源管理、教育學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yè):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建筑學、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yè):工程管理、制藥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工技術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yè):服裝設計與工程、紡織工程、法學、人力資源管理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yè):中醫(yī)學、中藥學、護理、中西醫(yī)臨床醫(yī)學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yè):會計學、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金融學、經濟學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yè):教育學、學前教育、小學教育、英語、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