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理論知識部分
這一部分涉及的,是適用于各類文章寫作的普遍規律和共同要求。諸如,文章應由哪些要素構成?在文章寫作的具體過程中為什么要重視以及如何進行提煉主題,安排結構,搜集、使用材料,推敲、潤色語言等等。
(一)主題
1.識記、理解“主題”的涵義就是“作者在文章中通過具體材料所表達的中心意思”;也是“讀者對文章中心內涵的一種獨特理解”。
2.識別、辨析主題與客體、論題、標題等相關概念的聯系和區別——
課題:一般指科學論文的研究對象和所要闡明的問題。
論題:一般指議論文的討論對象和所要分析、論述的問題。
標題:文章的名稱,可以揭示,暗示主題,也可以只是提示內容的范圍或貫串線索。
3.理解并能解釋說明主題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和統帥作用——它能決定材料取舍,支配謀篇布局,制約表達手法的運用,影響遣詞造句,不僅是寫作的基本依據,也是決定文章價值的重要因素。
4.理解并能解釋說明確定主題的要求——
明確:有鮮明的思想傾向,實證的科學立場和藝術的審美色彩。
集中:主要指簡明、單一,有清晰的聚焦點。
貼切:能同材料完美有機地結合。
深刻:能夠比較充分地揭示有關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5.懂得提煉主題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就是要準確把握材料的性質意義,理解時代和社會的需求,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尋求新穎獨特的切入角度,并能反復錘煉,開掘深化。
(二)材料
1.識記、理解“材料”概念的涵義,辨析“材料”與其他相關概念的聯系和區別——
材料:文章中用以提煉、表達主題的事物和觀念。
素材:多指作者寫作之前從生活中直接攝取的、尚未經過加工提煉的原始材料。
題材:經過作者提煉加工、寫入文章、用以表現主題的材料。
資料:多指撰寫學術性文章所搜索、使用的文字材料,可分為原始資料和轉引自其他文章或經過加工的第二手資料。
文獻,具有重要意義和長久保存價值的圖書、文物資料。
2.識別文章中可能用到的各種不同種類材料——事實材料和觀念性材料、個別材料和綜合性材料、歷史材料和現實材料、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原始材料和轉手材料的具體形態。
3.理解并能具體說明材料的把握、使用,對于提煉、形成、表現,深化主題,傳遞、增殖文章信息,影響、制約結構安排的作用。
4.解釋說明“觀察”、“體驗”、“調查”、“檢查”等幾種獲取材料的方式方法的特點和具體要求——
觀察:是指“截住人的感官全面、深入、細致地認識客觀事物和現象的知覺過程,既要了解事物、現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又須進一步透視其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觀察時需要“端正態度、選好觀察點、善于比較、分析思考”。
體驗:是指“生活在對象所處的環境中,親自感覺進而認識對象和環境的一種特殊的實踐過程,比觀察更帶有親臨性和情感性”;觀察時既要“熱情投入”,又要“拉開距離”。
調查:是指“從現場或知情者那里了解真實情況并加以分析研究”;調查要求“尊重客觀事實”、“使用正確方法”、“選取多種途徑”。
檢索:就是“利用各種物質條件查閱寫作所需的文字資料”;常用的檢索方法有圖書館檢索和計算機檢索。
5.理解并能具體說明文章材料的選擇為什么需要以及怎樣體現可靠、確鑿、點形、生動、新穎等原則。
6.在寫作實踐中能夠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處理好材料的取舍、詳略、組合和聯系等問題。
(三)結構
1.識別、理解“結構”、“線索”、“層次”、“段落”、“過渡”、“照應”等概念的涵義——
結構:文章內容的組織構造,即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外部形式的統一;也指文章作者謀篇布局的寫作行為或行為過程。
線索:文章深層脈絡的形態標志,是將文章連成一體的東西。
層次:表示文章內在邏輯聯系的結構單位。
段落:體現層次的外部形式,亦即“自然段”,是作者設置的,以首行空兩格為標志,自成起迄。
過渡:體現段落與段落、層次與層次之間各種銜接關系的形式、手段,常見的有使用關聯詞語、過渡句和過渡段等。
照應:顯示文脈的貫通,強化文章關鍵內容和前后間聯系的形式、手段;要求是前有交代、伏筆、暗示,后有呼應、挑明、應筆。
2.理解并能具體說明安排文章結構的原則是:反映對象的內在聯系;適應文章的體裁要求;服從表達主題的需要;考慮讀者的接受心理。
3.理解、說明“完整性”、“連貫性”、“嚴密性”、“靈活性”等文章結構要求的具體含意。
4.分析、概括文章的層次和各部分內容間的相互關系;辨析、識別“記敘型”、“論證型”、“說明型”、“綜合型”等文章常見結構類型的主要特點——
記敘型:按對象存在與發展的時空序列安排、設置總體結構,在特定時空背景的具體敘述中體現對象的邏輯、因果聯系,有“時空正常式”兩種類型。適用于大部分記敘文。
論證型:亦稱抽象因果類型,以概念間的邏輯聯系為結構的基本依據,有“總分式”、“平列式”、“遞進式”等具體形式。適用于議論性文章。
說明型:可以以對象存在、發展的時空關系、屬性、功能或是內在的因果、邏輯關系為說明順序。適用于說明文和某些游記式散文。
綜合型:以上述一種結構類型為主,兼具其他類型的特點。適用于文學散文和雜文。
5.理解并能具體說明文章的開頭應能有利于表現主題或圍繞主題拓展作者的思路,吸引或引導讀者的閱讀。文章結尾的作用,除了綰結全文,還應給讀者留下回味。
6.理解并能掌握運用議論、記敘、說明性文章常見的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方式;識別記敘性文章常見的具體線索形態。
(四)表達方式
1.識別、理解“敘述”及其相關概念的涵義,并能具體地加以運用——
敘述:對人物經歷、事件發展、情景轉換所作用的敘說和交代。
敘述人稱:作者敘述的身份和位置。
順敘:按人物活動、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所作的敘述。
插敘:在敘述主要事件過程中暫時中斷線索,插入另一事件。
補敘:在敘述過程中,對前面事件作某些補充交代。
總敘:總的輪廓性敘述。
分敘:在總敘之后分成若干部分的敘述方法,或是對同時發生的兩件或多件事情作分別、平列敘述,也叫“平敘”。
2.理解并能具體說明敘述的主要要求是:交代明白;線索清楚;詳略得當;富于變化。
3.識別、理解“描寫”是一種把某一對象的狀貌、情態具體、形象地再現出來的寫作手法。敘述與描寫的關系是:兩者在具體的文章寫作中往往總是結合使用而不可分割;前者表現對象的發展變化過程,后者表現這一過程中的具體特點。
4.理解、識別可以作為描寫具體對象的特點和區別——
人物描寫:描寫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
景物描寫:也稱“環境描寫”,一般包含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
細節描寫:對生活中細致而又特別富有表現力的典型環節所作的特寫或描寫。
場面描寫:在特定時間和環境中,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生活畫面的描寫。
5.理解、識別不同描寫方法的特點和區別——
白描與工筆:前者指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勾勒出生動、傳神的形象;后者指對人物和環境進行精雕細琢式的描寫。
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前者也稱“正面描寫”,即對對象作直接的刻畫;后者也稱“側面描寫”,對所描寫對象不作直接刻畫,而是借助于媒介物來進行烘托。
主觀描寫與客觀描寫:前者指將作者的主觀情感移入被描繪的對象之中,滲透、輝映作者的主觀情緒;后者指客觀、具體地描寫事物的本來形貌。
6.理解、說明“具體形象”、“特征鮮明”、“形神兼備”等描寫基本要求的具體表現,并能加以運用,努力提高語言表現能力。
7.理解、說明“抒情”概念的涵義——在文章中抒發、流露作者的情感。識別、區分“直接抒情”(不借助媒介)與“間接抒情”(借敘事、議論抒情或寓情于景、詠物寓意)的具體特征。
8.理解并具體說明“抒情”的一般要求——流露真情,注重品位,引發共鳴。
9.學習運用不同的抒情方法,增強文章的感情色彩。
10.理解、識別“議論”及其相關概念的涵義、聯系和區別——
議論:對某個對象或問題發表見解、表明觀點和態度。
論點:又稱“論斷”,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主張和態度。
論據:用以證明論點的事實材料或理論材料。
論證: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
立論:正面闡明作者的見解和主張。
駁論:主要駁斥對方觀點,達到破而立的目的。
11.理解和具體說明“議論”的基本要求——論點要正確深刻;論據要確鑿有力;論證要嚴密有序。
12.理解、識別、說明“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因果法”、“對比法”、“類比法”等幾種常用的立論方法和“駁論電”、“駁論局”、“駁論證”、“歸謬法”、“反正法”等幾種常用的反駁方法的具體特點,并能在寫作中加以運用。
13.理解、說明“說明”的含義及其主要的表達功能——用以介紹客觀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征、成因、關系、功能等具體特征或抽象事理的表達手法。
14.理解、識別、具體說明不同說明方法的特點和使用要求,并能在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
定義與詮釋:前者可準確揭示對象的內涵與外延;后者是對對象有關屬性的解說或注釋。
舉例與引用:前者用具體事例說明事物的特點;后者引用文獻資料或作品片斷說明事理。
比較與比喻:前者用同類、相近事物相比,突出有關事物的各自特征;后者用形象的比喻說明抽象道理或復雜事物。
分類與分解:前者是對同屬而不同類或同類而不同種的事物進行分門別類的說明;后者是對某個事物的整體進行解剖、劃分式的說明。
數字和圖表:前者列舉數字;后者用圖像或表格顯示。
15.理解和具體說明文寫作的一般要求——內容科學;表述明晰;態度客觀。
(五)語言
1.理解“語言”不僅是構造文章、傳遞信息的媒介,而且是文章能否生動、優美、感人,便于為人接受的重要保證,在寫作實踐中提高學習語言的自覺性。
2.理解并能具體說明文章語言的主要特點——
語境性:指文章語言處于一定具體語言環境中并受其制約的特點。文章語言受狹義語境和廣義語境制約,不能離開文章的上下文,寫作的場合、目的、對象以及語言使用者的主觀情況等具體因素分析、評價語言的好壞。
符號性:語言是使人的思想和思維物質化的聲音符號,書面語言則是符號的符號。
個體性:文章語言總是不同程度地體現著作者個人的特點和風格。具有鮮明個性的語言,是保證寫作成為創造性勞動的重要條件。
3.理解、說明運用語言應該力求“準確”、“建蓮”、“生動”、“適體”等基本要求的主要內容,并能運用到對于具體語言材料的分析、評價中去——
準確:一般意義的語言準確,是指用恰當的詞語和表達方式確切無誤地傳達作者的感受、印象和認識;模糊語言和含蓄語言則是特殊語境下的準確語言。
簡練:以相對儉省的文字傳遞盡可能豐富的信息。諸如避免堆砌,多用短句,講究語言含蓄,善于運用現成詞語或文言詞語,等等。
生動:具體形象,活潑多變,感情充沛,富有魅力。但平實的語言和生動的語言也能合爾為一,也就是以平實的語言把對象寫得像生活或客觀事物本身那樣生動逼真。
適體:適體文體特點,適應對象特點。
4.理解并能具體掌握學習語言的途徑和方法,不斷積累,提高語言素養——
多聽:學習“活”的語言。
多讀:積累、豐富詞匯。
多體驗、多觀察:培養、訓練語感。
多練:積累經驗,掌握技巧。
(六)作文過程
1.識記、理解“構思”、“起草”和“修改”是一般文章寫作過程中的三個主要階段。并能在寫作實踐中掌握它們的基本要求。
2.理解并能具體說明“審題”的任務主要在于審核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審題者應該明確題目所規定的取材范圍和內容重點,注意把握題目內在的深層含意,抓住題目所提供的線索,圍繞它來表示主題。材料作文的審題,要在準確把握有關材料性質、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體會和其他主客觀因素,確立觀察、表現的角度或切入點。“擬題”的要求則是“準確、醒目、新穎、簡潔。
3.理解并能具體說明“運思”活動中四個程序的主要任務——
定向:確定提煉主題的方向和表達類型。
擇體:選擇文章體裁的類型和樣式。
選材: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和文體規格選擇材料。
理序:謀篇布局,設置線索、脈絡,具體安排材料。
4.理解、掌握編寫提綱、起草成文的做法和要求。知道編寫提綱有“標題式”、“提要式”、“圖表式”等三種格式。起草成文要注意文脈的貫通,掌握起草的方法,講究文面的規范和美觀。
5.懂得重視文章修改,不僅是提高文章質量與習作者寫作水平的必要步驟,也是尊重讀者、對事業負責的表現。
6.理解、說明并能初步掌握修改文章的幾個主要步驟地具體要求:
檢查主題:看主題是否準確、深刻、新穎別致。
增刪材料:盡量使材料與主題達到完美統一。
調節結構:更好地為表現主題服務。
推敲語言:力求準確、簡練、生動。
7.理解、識別并能掌握運用修改文章的幾個主要方法——“冷卻法”、“誦讀法”、“比較法”、“求助法”、“電腦修改法”。在進行文章修改時知道如何遵守文章修改的邏輯程序,要有整體觀念,能夠一絲不茍地做好這一工作。
211院校,熱門專業:土木工程、車輛工程、工商管理、船舶與海洋工程
211院校,熱門專業:工程管理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食品質量與安全
重點大學,熱門專業:車輛工程、臨床醫學、土木工程、電氣工程
重點大學,熱門專業:行政管理、漢語言文學、人力資源管理、教育學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建筑學、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工程管理、制藥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工技術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服裝設計與工程、紡織工程、法學、人力資源管理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中醫學、中藥學、護理、中西醫臨床醫學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會計學、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金融學、經濟學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教育學、學前教育、小學教育、英語、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