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農牧學院排名公布,排名結果參照校友會排名、軟科排名、武書連排名。排名指標包括教育質量、畢業生就業質量、師資力量、科研水平等選項。以下是西藏農牧學院2024年國內排名信息,排名數據僅供參考。
排名類型 | 國內排名 |
校友會排名 | 324 |
軟科排名 | 362 |
U.S.News世界大學排名 | 0 |
西藏農牧學院是社會主義新西藏現代高等教育的起點之一,溯源于1958年在陜西咸陽創建的西藏公學,1965年西藏公學改名為西藏民族學院,1971年在林芝設立遷校籌建處,計劃整體回遷西藏辦學,1974年根據自治區黨委決定改為西藏民族學院林芝分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命名為西藏農牧學院,是全國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1年與西藏大學合并組建新西藏大學,2016年經教育部批準恢復設立西藏農牧學院。
學校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稱的西藏林芝市,校園占地面積1292畝,總建筑面積29.0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6.11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70億元。館藏紙質圖書66.2萬冊,建有完備的電子圖書系統和計算機網絡服務體系,有電子圖書145萬種。設有22個正處級單位,其中教學科研單位9個:植物科學學院、動物科學學院、食品科學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水利土木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公共教學部、成人教育部、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7315人、研究生710人,有成人教育學生1128人。現有教職工568人(含援藏干部9人、博士服務團成員2人),專任教師457人。專任教師中,副高級以上185人,占40.48%;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313人,占68.49%,其中博士學位61人,占13.35%。有全國優秀教師3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國家萬人計劃創新領軍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6人,農業部牦牛體系崗位科學家1人,自治區政府津貼專家3人,自治區教學名師6人,全區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人。
學校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自治區重點學科10個。現有作物學、林學、獸醫學、水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植物保護、農林經濟管理、草學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農業、獸醫、風景園林、能源動力、土木水利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本科專業36個、專科專業21個,廣泛涉及農、牧、林、水、電、生態、環境、食品、工程等領域,與全區經濟建設緊密相關。有農學、林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有“新工科”建設項目7個、“新農科”建設項目5個、“新文科”建設項目2個。有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植物生理學》)。有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及平臺12個,其中國家野外觀測站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觀測站2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1個、自治區級科研平臺6個。有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55個,教學實驗室65個。建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示范基地、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首批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項目示范基地、自治區級林芝藏豬農業科技園區、自治區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自治區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訓基地、自治區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多個基地和園區。
“十四五”以來,獲國家級、省部級等立項資助課題303個,到位經費13899余萬元,皆面向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高原生態領域,“特色農業”和“產學研結合”特征明顯。成功申報立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經費2745萬元,國家自然基金區域聯合基金重點項目1項,經費260萬元;國家自然基金地區科學基金項目14項,經費共計474萬元;國家自然基金區域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10項,經費共計657.91萬元;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崗位聘用人員項目2項,經費共計560萬元;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1項,經費1950萬元。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4項,其中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
學校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主戰場,實現科技成果多元轉化。積極承擔“林芝山地溝口藏豬生態養殖模式研究與集成示范”“隆子黑青稞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班戈縣畜牧業綜合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西藏自治區核桃遺傳資源調查編目”“西藏自治區中(藏)藥資源普查”等項目。深度參與青稞增產、牦牛育肥、藏豬產業發展、藏藥材馴化育種、藜麥推廣、茶葉種植、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那曲植樹、巨柏移植、中藥栽培、牦牛常發傳染病綜合防控關鍵技術、西藏青稞病蟲害生態防控關鍵技術研究、畜禽疫病防治、特色林果資源利用、古樹名木調查、高寒草地恢復等重點項目。為20余家企業長期提供技術支撐,與3家公司簽訂專利轉讓、技術轉讓、配方及加工工藝許可使用合同。學校專家執筆起草《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藏藥材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林芝地區藏醫藥產業發展規劃(2014—2030年度)》和《西藏自治區藏豬產業發展規劃》。在各地市建立10余個科技示范基地。“十四五”以來,承擔“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培訓、萬名專家服務基層等各類培訓47個班次,培訓專業技術人員2260人次、農牧民2369人次。
學校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近五年來,在全國競賽、學科競賽中獲獎190余項,尤其是榮獲第十七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實現西藏高校在該賽事中特等獎零的突破;榮獲全國第一屆華維杯大學生農業水利工程及相關專業創新設計大賽特等獎,全國第七屆大學生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相關專業創新創業競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第六屆全國大學生水利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第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和銅獎各1項,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動物科學專業技能大賽和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二等獎各1項。
學校廣泛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密切關注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潮流,實行開放辦學。中組部、教育部、團中央等單位以及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浙江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大批援藏干部到校開展教育援藏工作,與中國農業大學、河海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多所內地高校聯合培養本科生、研究生,多次承辦全國性、區域性大型學術會議,有力推進了學校發展。
學校秉承“博學為農、精業興藏”的校訓和“愛國、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大力弘揚“老西藏精神”和學校“籌建精神”,堅持“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務‘三農’”辦學定位和“高原農業、高原生態、高原水電”三條主線,突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這個政治標準,按照“愛西藏、愛專業、實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規格,努力培養“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遷校籌建以來,為西藏培養和輸送了3萬余名全日制專業技術人才,成為西藏各級領導骨干、科研骨干、管理骨干的搖籃,涌現出一批杰出校友代表。
學校將堅持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務“三農”,按照“圍繞一個中心(以提高質量為中心,不斷提高學校的辦學實力和比較優勢)、突出兩大重點(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實現三大提升(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提升服務社會能力)、深化四項改革(以完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為核心的內部管理改革,以教學質量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以崗位聘任與績效考核為核心的人事分配改革,以‘和諧、綠色、高效、人本’為核心的保障體系改革)、促進五個轉變(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有限協作向開放協同轉變;從傳統管理向現代治理轉變;從均衡發展向扶優扶強轉變)”的發展思路,著力提高辦學水平,顯著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科建設為龍頭,面向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拓展急需學科專業,面向高原區位優勢穩固發展特色學科專業,實現農、工、理、管多學科協調發展,努力建成高原特色突出、國內知名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農牧大學。
211院校,熱門專業:土木工程、車輛工程、工商管理、船舶與海洋工程
211院校,熱門專業:工程管理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食品質量與安全
重點大學,熱門專業:車輛工程、臨床醫學、土木工程、電氣工程
重點大學,熱門專業:行政管理、漢語言文學、人力資源管理、教育學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建筑學、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工程管理、制藥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工技術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服裝設計與工程、紡織工程、法學、人力資源管理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中醫學、中藥學、護理、中西醫臨床醫學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會計學、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金融學、經濟學
一本院校,熱門專業:教育學、學前教育、小學教育、英語、音樂教育